战时重庆的 “跑警报”生活

2014-12-11来源 : 互联网

“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日本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烟囱变成高射炮,膏药飞机磕响头。娃儿也要当兵去,大刀砍脱鬼子头。”这是抗战时期山城重庆流传甚广的一*童谣《跑警报》。

国民**迁渝后,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日机频繁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城市实施狂轰滥炸。每当日机来临,市区防空警报随即拉响,市民纷纷躲避,形成了大后方*特的跑警报生活。作为战时*都的重庆自然是日机大轰炸的重心,跑警报也成为了战时重庆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谣中的“红球”是战时重庆跑警报生活的特定产物。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山城防空警报经常无法用电,防空人员遂采取高处悬挂红球示警。挂一枚表示预行警报,再串一枚即为警报,此时市民要紧急避入防空洞穴;当串上第三枚就是紧急警报,这时候行人不准在路上走动。红球台一般分设于市郊和市内制高点,市内如纯阳洞、李园、虎头岩等处,至今重庆还留有“红球坝”地名(现在的文化宫后门),可见影响深远。

当事人曾回忆,每当日机进入夔门,汽笛长鸣,高处即升起一枚红球,此时不管是工厂企业的工人、公司行会的商人、学校的老师学生,还是**的官员,都不得不中止日常的工作或学习,赶紧收拾贵重财物准备撤离,防护团出动警戒。敌机越过万县时,即再串一枚红球,此时市民蜂拥奔走,四处散开,“有的乘轮渡木船、过南岸上山躲避,或顺流东下,到溉澜溪等地躲避;陆上出口,只有一条沿嘉陵江西行的公路、阔佬的小轿车和客车、人力车挤在一块各奔生路,顿时车水马龙、人喊马叫川流不息。”甚至**要跑两三次警报。时间长了,一些市民就对此泰然处之,经常选择躲在附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树冠覆盖面极广的黄葛树下,也是安全得很。

防空洞自然是重庆市民跑警报的主要避难所,但却有着高低贵贱之分。**高官显贵专用的防空洞设备先进、清洁卫生、安全舒适;一般百姓的防空洞则陈设简陋、油灯照明,无通风设施,且洞内潮湿肮脏、空气浑浊,人多就难以喘气。即便如此,沆瀣浑浊的防空洞,依旧不能满足市民亟需,经常人满为患。1941年6月5日深夜,在日机的突袭下,仅能容纳四五千人的较场口防空隧道挤进了一万余人。粗陋的设计与管理,造成数千市民在极度拥挤与缺氧中伤亡,酿成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防空大隧道惨案(又名“六·五惨案”),给山城留下了**的伤痛。

跑警报生活虽然给重庆市民带来了极大的战争恐慌和生存压力,但正如时人所言,“那是一个苦中作乐的年代”,“听到警报就赶快跑进防空洞;警报消除,人们就跑回家,把房子修修补补,该工作的继续工作,该读书的继续读书”,“跑警报”已经逐渐变成了战时重庆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

标签: 战时重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