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三名,饱含沧桑

2014-12-11来源 : 互联网

江津区有这样一座古桥,一桥三名,饱含沧桑。

该桥*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先是县大老爷取名万古桥,寓为功德万古,但百姓不认可。后来当地的一拨秀才又取名为利济桥,老百姓说这名文绉绉、酸溜溜的,不好使。于是,百姓自个儿给桥取了个简单明了的名儿———板桥,这名一直用到今天。

江津的朱杨溪上游与永川区交界一段叫猴溪,是因早前云雾坪山的猴子常到此处洗澡戏水而得名。猴溪不仅是古代江津到永川的必经之道,而且还是重庆府至泸州府的官道。但一溪相阻,隔河犹千里,两岸群众很不方便。

清乾隆十五年开始,在乡人的倡导下,当地百姓募谷集赀,历时五年,在猴溪上修建了一石拱桥。通桥前有乡绅建议,如能将江津县衙的知县王大爷请来踩桥,这地方肯定会更热闹。

当时这里属江津县思善里七都,离县城近60公里。知县大爷叫王政义,字衡一,贵州贵定县人,刚任江津知县不久。这天,县太爷带着师爷何玮来到这里,见新桥已建成,就象征性地捐了两锭纹银。在踩桥前乡绅问:“县太爷,你给新桥取个名吧———”王知县还没有开口,旁边的何师爷就*过话说:“就叫万古桥吧。县大爷功德万古,拱桥千秋……”

于是,这桥*先就叫万古桥。何师爷还写了《万古桥纪成十六韵》一诗,对王知县进行了一番吹捧。

到道光十六年,一场洪水将此桥冲圮。当地群众怨声载道,涉水过河又遇到了困难。人们再也记不起万古桥这名。

当地百姓又开始募谷集赀,多年后又在此处建成五孔卷洞桥,桥全长100米、宽9米、高25米。其中,*大一孔跨度13米、拱高8米。建成时当地群众兴高采烈,玩龙灯、耍狮子庆贺了三天。

当地乡绅又说:总得给这桥取个名吧。于是,他们请来了当地的一拨秀才。这些文人经过一番争吵后,决定将桥名取为利济桥,意为利民济世和施利济功。

百姓听了这名,又提出相反意见:这桥是百姓自己募谷集赀而建。利济桥这名,文绉绉、酸溜溜的不好使,不如就叫板桥……

百姓说得在理。原来这桥全用大小石板建成。桥礅用*大的石板砌成,桥拱用长条石板卷合,桥面用平型石板铺就,桥栏也全是用长方形石板镶嵌。此桥共用了上万块大小不同的石板,每块石板之间紧密相连,恰当合适。板桥这名虽土了点,但真实、贴切、明了,既好记、又好使。于是,板桥就成了此桥响当当的名儿。

**十一年,江津、永川边界发生洪水,猴溪猛涨。板桥受到一定损毁。水消后,当地百姓又组织募谷集资,再对板桥进行培修加固。

板桥桥面平坦整洁,百姓将此当成晒谷场。桥两侧石砌桥栏有浮雕花纹,只是风化剥蚀不少。幸存的浮雕中,“文书”、“宝剑”二图依稀可辨。桥面正中间有一块石板呈七角形,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神仙石”、“鲁班石”。在**时期,此桥就巴蜀闻名,被称为“江津大板桥”。

因为建起了板桥,桥头上就兴起了一个乡场,场因桥名,曰板桥场。赶场的多是永川、江津边界上的百姓。解放前,这里曾是**地下党组织的一个红色据点,建有地下党板桥支部。解放后,曾设过建制乡,乡因桥名,叫板桥乡,后又改为板桥公社。现在此处属朱杨镇,建有板桥居委会。

一桥三名,承载着这段沧桑的历史。如今的板桥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桥头的板桥场,高楼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是一道亮丽的边界风景线。

标签: 一桥三名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