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成长影响不大的、一定比例的对“自尊心”和“自强心”的挫伤,在良好的“回抚”培育(及时的安慰、解释和梳理等)配合下,会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更好的实现复合性。这一复合性的良好实现会使孩子逐步呈现出“坚韧不拔”和“持之以恒”等习惯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同时也使得孩子在未来的生存过程中,“心理健康”得到*大限度的保持。
“自尊心”和“自强心”在复合性质形成的过程中,其适合承受一定挫伤(失望)的比例遵循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的过程,依次为:**次“逆反期”前(即0岁到3岁)比例为1:5或者1:6;**次“逆反期”开始后(即3岁到6岁)比例为1:3或者1:4。父母在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过程中,合理对“自尊心”和“自强心”进行培育,是孩子未来在社会生存过程中“心理健康”得以*大**的基础,同时也是孩子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基本**。
父母提问:如何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自尊心”和“自强心”的培育呢?
父母在了解上述“自尊心”和“自强心”的本质和形成过程之后,在培育过程中应该做到:
一定要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在孩子“自我尊重感”形成后,才能谈得上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强心”进行合理培育。否则,不仅不能对孩子的“自尊心”进行良好的培育,还可能会造成与培育目的相悖的结果。
例如,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当着爸爸、妈妈以外或者能让孩子感到非常具有依赖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成员之外的其它人员进行。否则,有些孩子会逐渐丧失“自尊心”,还有些孩子会由于自我维护“自尊心”的需要而逐步形成“掩盖性逻辑思维”(撒谎)和“抗拒性逻辑思维”,并逐步形成经常性习惯性的外在表现现象。
父母带孩子去商场,孩子看见一个喜欢的玩具,
孩子: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
妈妈:你的玩具已经很多了,不可以买。
孩子:不,我就要。
妈妈:不买,你走不走,不走,我和爸爸就走了啊!
孩子:不,我就要。(随后躺在地上大哭。)
爸爸对妈妈:这多人都看着呢,你哄哄她,不要让她哭了,走吧!
妈妈: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前面就有你*喜欢吃的糖果。
孩子:不,我就要这个。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呀!走不走,不走我就打你了啊!
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大,妈妈就打了孩子几下,开始大声数落孩子,并连拖带拽的把孩子领走了。回家以后又教育了孩子一顿。
遇到这种情况*好的解决方法是进行小声的严肃的告诉孩子,如果这种表现继续进行下去,那么回家以后就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孩子继续进行,那么回家以后父母就应该按照提醒所说的,让孩子承担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
但在孩子承担这种后果之后,一定要注意运用我们前面所讲过的“回抚”手段。如果孩子因为委屈而大声哭泣,那么就不要说话,等到孩子平静后,把白天所发生的一切重复一遍,指出孩子不对的地方,并明确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之所以这样做都是因为爱他。
当然,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如果在公众场合,父母当时心情烦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出现对孩子严厉责怪的行为,那么在这个时候,家庭中其它的成员,千万不要进行参与。父母要做的是,在回家后晚上的时间,加大“回抚”孩子的力度,帮助孩子叙述这个事件发生的起因、过程,让妈妈不愿意看到的不好行为不要再发生,以及未来在发生这种情况,妈妈爸爸希望孩子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不过,这种在其它人面前对孩子的**性责怪行为,尽量越少越好。只有这样,孩子的“自尊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培育。
针对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这个时间段内“自强心”的培育问题,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和生活的紧张以及对“自强心”理解的不透彻,给忽略掉了。
在这一时间段内,因为孩子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的速度明显加快,信息范畴和种类不断拓展,信息量明显增加,以及孩子对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的尝试使用,所以他们在父母面前不断地运用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进行自我表现。面对孩子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来的现象,有些父母却往往会因为不了解其本质原因而忽视或产生烦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