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从“我可以离开电脑,但是不可以离开ta”的阿司匹林,到正在III期临床试验的重组TFPI——替法可近,抗凝药已经走过了上**的风风雨雨,那么如今在抗凝-止血的漫长探索中有什么新发现呢,小编带你一起领略**。
凝血-纤溶平衡四部曲
说到抗凝药,先从凝血-纤溶平衡的四个步骤开始说起。
Step 1内皮损伤,形成血小板栓子
内皮损伤处会募集血小板,血小板激活包括如下过程:粘附、聚集、分泌、促凝。涉及到靶点的主要是聚集和分泌的过程。
? 聚集:血小板表面布满了GPIIb/IIIa受体,一旦构型改变,血小板会被激活并广泛聚集。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αIIb,CD41)和或GPIIIa(β3,CD61)质或量的异常,导致血小板对各种生理性诱导剂的聚集大大减低或缺如,称为血小板无力症(Glanzmann’sthrombastheni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Abciximab(阿昔单抗),Tirofiban(替罗非班)和Eptifibatide是选择性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或冠脉内介入*疗(PCI),目前已证明PCI或PTCA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1],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 IIb/IIIa受体的阻滞是可逆的,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可立即停药。
? 分泌:活化的血小板会分泌两种颗粒,α颗粒和致密颗粒,α颗粒包括vWF、PDGF等,致密颗粒包括ADP、ATP等。
P2Y12ADP受体的拮抗剂
致密颗粒中,ADP和血管表面的P2Y1和P2Y12两种受体结合,可以招募更多的血小板。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为选择性的P2Y12ADP受体的拮抗剂。
Step 2 凝血级联反应
凝血反应的终产物纤维蛋白和血小板交联,形成强有力的血栓附着在内皮损伤处,凝血反应及药物靶点如图所示:
简单总结如下:
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Ⅱ、Ⅶ、Ⅸ、Ⅹ因子生成
Ⅷ因子抑制剂
TB-402是人源的IgG4单克隆抗体,可部分抑制Ⅷ因子活性。特点是半衰期长(约3周),单次给药后抗凝效果可持续较长时间,可用于术后预防静脉血栓。目前处于II期临床试验中[2]。
抗凝药:
肝素
依赖抗凝血酶III(ATIII)的凝血酶抑制剂,抗凝作用迅速。在凝血瀑布反应中*终生成的凝血酶作为**游离的促凝酶,能被ATIII-肝素复合物优先中和,而其他的活性凝血因子与磷脂抗体结合着,仅轻度被抑制,口服不吸收。
正常人血浆肝素半衰期1-2小时,肝硬化患者肝素半衰期延长,其抗栓剂量宜根据APTT时间调整。
低分子肝素LMWHs
属于ATIII依赖性凝血酶抑制剂,其抗凝作用依赖于分子中的戊糖序列,LMWHs和UFH都是凝血酶或FXa等凝血因子的快速抑制剂,但是LMWHs对FXa的抑制作用比对IIa大,抗FXa作用的准确意义是抑制凝血活酶的活性,即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对APTT影响小,实际应用常不需监测。
因LMWHs主要经肾脏清除,在过度肥胖、妊娠期妇女或肾功能不全者可将FXa活性作为监测指标。
Fondaparinux(磺达肝癸钠)
根据肝素与ATIII特异性结合序列而人工合成的戊多糖,为活化因子X选择性抑制剂,可特异而快速的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III结合,导致后者的构象改变,从而使其与FXa的亲和力大大提高。
磺达肝癸钠与引起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抗体无交叉反应,因此不会导致HIT发生。
口服的直接Xa抑制剂
包括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阿哌沙班)、Edoxaban(依度沙班),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Argatroban(阿加曲班):是可逆性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合成的精氨酸小分子衍生物。其结构与肝素无同源性,与肝素无交叉反应,静脉给药。
Lepirudin(来匹卢定)、Bivalirudin(比伐卢定):都是水蛭素衍生物,是凝血酶可逆且直接的抑制物,可用于PCI术中抗凝[3],后者可用于HIT患者冠状动脉介入*疗是肝素的替代药物。
Dabigatran etexilate(达比加群酯):口服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该药自身并无抗凝活性,口服吸收后可在酯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达比加群。超过80%的达比加群以原型方式经肾脏清除,肾功能衰竭患者禁用。无肝脏毒性,较少出现药物和食品交叉反应,不需要实验室监测。
Step 3抗凝血酶系统激活,终止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出血渐停止,血流稀释促凝因子的同时,网状内皮系统(尤其是肝脏)开始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抗凝血酶系统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FPI)和Protein C 、Protein S途径。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抗凝血酶III
有肝素结合位点,可以和外源或内源的肝素结合,将灭活凝血酶的过程加速1000~4000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 TFPI)主要作用于凝血的起始步骤,抑制X因子,但TFPI在循环血液中浓度低(远没有AT高)。静脉输注肝素或LMWHs可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TFPI,增加肝素/LMWHs的抗凝药效。
Tifacogin(替法可近)作为基因重组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需持续静脉输注,半衰期仅数分钟,经肝脏清除,尚处于3期临床研究阶段[4]。
血栓调节蛋白TM
Protein Cpathway。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酶会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n,TM)结合,TM会激活蛋白C、蛋白S系统,停止活化血小板并促进纤溶。
目前TM也成为新型抗凝药的靶点,针对TM的细胞外结构域的重组类似物ART-123正在临床试验中[5]。
Step 4纤溶系统激活,分解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活化物能催化纤溶酶原的活化,如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r-tPA)可用于溶栓*疗。
各型抗凝药的特点及解救
说了这么多的抗凝药,还需提及它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作用——出血,对于抗凝药来说,解救剂和监测方法非常重要,将上述抗凝药的特点及解救总结如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