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之畔结识“老茶把式”

2015-02-06来源 : 互联网

沿汉江上溯,船行二十公里,途经无数江弯村落,突见一江畔小镇在云遮雾绕中若隐若现,听船主介绍,这便是历来闻名的紫阳贡茶之乡焕古镇。

下船沿青石阶梯次第上行,两侧古旧沧桑的吊脚楼参差交错,门口的大红灯笼上书“茶馆”二字,如同进入老舍的《茶馆》剧中。徐步入内饮茶,玻璃杯中绿茶芽上下轻舞,饮下一口,初夏的暑热顿消,再饮一口,两颊生津,探问此茶何处购得,茶馆**得意地介绍:“这是我们焕古镇腊竹茶厂的厂长袁延华做的茶,他可是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茶把式’了。”深山江畔竟有这等人物,同行数人当即决定一探究竟。

近日,当走进焕古镇腊竹茶厂的那一刻,大家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200多平方米的厂房宽敞明亮,化验室、储藏室、包装室、客户接待室一应俱全,**的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正**运转。正在忙活的袁延华,看到大家惊讶的眼神,自豪地给我们讲起了他的精彩故事。

袁延华弟兄三个,住在焕古镇腊竹村一个穷山沟里,哥哥和弟弟相继赴河北煤窑务工。自小采茶制茶的袁延华,舍不得家里的十几亩茶园,他相信这漫山遍野的绿叶子一定能变成发家致富的“金叶子”。每到茶季,他便把自家茶园里的鲜叶采下来用毛边锅杀青,经过手工揉捻,再在太阳下晾干,手工茶便制成了。靠着种点粮食、卖一季茶、帮人屠宰,日子过得不咸不淡。

1987年,紫阳开始推行茶叶加工***,他报名参加了镇上组织的毛尖茶加工培训,手工制茶技术飞跃进步。他的妻子说:“那个时候,他白天在山上采茶,到了晚上,我生*,他站在锅台边加工,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手在锅里不停地翻炒,烫得满手都是泡,等茶做好后,在床上稍躺一会儿,又要急匆匆地赶到县城卖茶。**到晚,吃不上一顿安稳饭,做一季茶,要掉一身肉。”

到了2002年,袁延华靠积攒的3万多元与人合伙建起一个简易茶叶加工厂。原想靠茶厂实现发家致富梦想,谁知遇上**,他们加工的1500多公斤干茶运不出去,投产当年就亏损10多万元。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这年,家里仅有的几间土坯房也垮了,弟弟劝他到河北挖煤,妻子也劝他不要再折腾。可倔强的他,在当地**、信用社支持下。一年后,又重新在自家门口办起了茶叶加工厂……

2009年,他投资13万元改建了简易厂房,更换了一批加工设备,当年加工的2500多公斤名优茶,被外地客商*购一空,净*30多万元。今年茶季前,他又投资10多万元配套了化验室、储藏室、包装室、客户接待室、品茶室,茶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谈起这10多年的创业经历,从手工加工茶叶到半自动化加工茶叶,从茶农到茶厂厂长,袁延华感慨地说:“我是一个吃过苦的人,所以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发展机遇。我一定能够把茶厂做大做强!现在茶厂在**部门的协助下,已通过了QS认证,还注册了自己的茶叶产品商标。下一步要加快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听到此,我们也不禁感叹:这哪里是个“老茶把式”,明明就是***“职业茶农”嘛。

标签: 2015年创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