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条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位于三里庵官亭路,共有35个免费经营摊位。从去年8月12日开市至今,经过7个多月的历练和“孵化”,先后有6位大学生摊主创业成功,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把创业之路向更广阔的天地延伸。
2000元起步,小本创业也精彩
熊冠彪去年从安徽大学毕业,大四时,他在合肥一家知名企业找到了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大学生创业街提供免费摊位的消息拨动了熊冠彪的心弦,权衡再三,他*终辞职成了一名摊主。靠2000多元的成本起步,他卖过休闲食品、水果,后来改行卖学生书籍。如今,熊冠彪与人合开了一个家政公司,拥有67名员工,注册资金达50万元。
免费摊位,不仅开启了熊冠彪的创业之路,还帮他找到了生意伙伴——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生黄开先。黄开先今年24岁,与熊冠彪同年毕业,在大学生创业街,他俩的摊位连在一起,平常总是互相照应。后来两人干脆分工合作,一个负责跑进货渠道、与供货商谈价格;一个负责看摊、算账,收入按比例分成。晚上出摊,白天他们就一起进行市场调查,摸索投入少、前景看好的创业项目。经营摊位3个月后,他们共同出资3万元合办了家政公司,*初只有3个人,熊冠彪、黄开先和一个文员,两人既当**又跑业务,还要当工人做家政,但是公司发展很快,春节前的市场旺季,一个月就有1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我的老家在农村,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想创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不是创业街提供了机会,我根本不敢辞去稳定的工作自主创业。”熊冠彪说。
“低门槛”热身,为创业探一探路子
秦振今年只有22岁,今年6月才能拿到大专毕业证。去年暑假,当同学们都在为实习做准备时,秦振选择了大学生创业街,专向大学生销售贝壳做成的装饰品,一个多月挣了2000多块*。秦振说自己并不缺*,摆摊是想练练身手,为以后创业探探路子。
秦振原打算开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劳务派遣服务,但是操作起来才发现并不容易:投资大不说,还要考证书,要有一定的资质,这些条件自己当时都达不到。而在大学生创业街,创业几乎是“零门槛”:兜里揣着身份证和学生证,到街道填个申请,没多久,就得到通知说可以出摊了。
练了一个多月的摊之后,秦振注册了一家信息服务公司,向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信息。这个点子正是来自练摊时所做的市场调查。公司从去年10月1日开张到今年春节前就获利20多万元,轻松还掉了借父母亲的10万元注册金。他估计公司今年的利润不会低于50万元。眼下,秦振离自己*初的创业目标越来越近,他已着手办理相关证照,为注册人力资源公司做积极准备。
帮扶新摊主,传承自主创业精神
3月25日晚上,已在合肥白马服装城开店的徐留洋又驱车回到了大学生创业街,除了给新摊主杜卢娟送货,他还现场指导货物摆放、推销的技巧。
徐留洋2008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去过很多地方,卖过鞋子、袜子、打*机等各类小商品,但生意始终没有起色。在大学生创业街落脚后,他的牛仔裤销售生意一直很红*,摆摊之余,他还租了间仓库兼做牛仔裤批发。新摊主杜卢娟以前就在徐留洋的牛仔裤摊位上打工,为了帮助她创业,徐留洋留给她价值几千元的牛仔裤,说好等她有了利润再还本*。
杜卢娟是安徽农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位娇小腼腆的江西姑娘说起摆摊十分自信:给徐留洋打工时,她每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高的一个月加上销售提成,收入有2600多元。她说:“我能帮**把牛仔裤销得这么好,给自己打工肯定也不会差。”
说起摆摊的收获,几位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们如数家珍:锻炼了语言能力,融入了社会,知道了什么是做生意,积累了人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