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本报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系列报道,生动讲述中国道路的故事、经济社会发展的故事、中国特色****的故事、****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发展的故事、重庆人追梦圆梦的故事。
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反映大变化,小事例承载大内涵。既讲大故事也讲小故事,既讲老故事也讲新故事,既讲重庆人的故事也讲外地人的故事。我们的记者将深入基层,走街串巷,行走田间,从工厂、矿区、写字楼、学校、医院、社区、乡村……去挖掘素材、体验生活,讲述那些鲜活的、蕴藏于百姓中的好故事,收录那些朴实的、自信的好声音。
《寻找感恩故事》、《暖冬行动》……我们记录下百姓生活的点滴,反映时代的变迁;我们记录下百姓的心里话,传递时代的声音。
精彩的故事陪伴我们,迎接新的一年。感受行进中国,感受更美的生活。
10日,綦江区重庆能源松藻公司职工老宿舍楼,王艳在家翻看老账本时百感交集。上面的“记事本”三个字是妈妈写下的。
20年前资助王艳家的邻居名单,打有红色勾的是和她失去联系的人。
王艳和丈夫段仁兵珍藏着感恩账本。
王艳就住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大四合院内。
重庆晨报记者黄晔
实习生陈秀石报道
22开、80页、熊猫吃竹的封面图,这种硬面抄笔记本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如今市面上难得一见。在綦江区重庆能源松藻公司职工老宿舍楼,女工王艳家里,却珍藏着这样一本20年前的老式硬面抄。
这些年,每逢父亲祭日,一家人总会拿出这个本子,翻一翻、谈一谈街坊四邻、矿上工友接济她家渡过难关的那些事。这是当初王艳母亲传给她的,等明年女儿高考上大学后,她准备传给女儿了。
老账本·爱心债
记下20年前的136笔捐赠
1994年10月21日是王艳22岁的生日,可那一年的生日,在她的记忆中是黑色的。
10月20日,父亲王朝兴和母亲张元辉一同去重庆菜园坝*车站,送外婆去北京的亲戚家。46岁的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提着外婆大包小包的行李挤上车厢后,又爬高爬低把外婆的行李包放上行李架。就在托举放置*大的行李包时,父亲捂着胸口,倒下了。
母亲和外婆吓得只有哭,在大家的帮助下,昏迷的父亲被移到了*车站休息室,后来又被送上了医院的急救车。
那个年代有电话的家庭不多,那天晚上8点,矿上的赵启超队长慌忙地喊王艳去他家接电话。“真的是晴天霹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回忆起20年前的那一幕,王艳眼圈红润,声音哽咽,“就听电话里面的人说,父亲因为心脏病发作,*救无效走了。”
王艳和姐姐连夜向重庆赶。两天后,孤儿寡母三人拿着冷冰冰的骨灰盒回到矿区,走进打通南路3号四合院的大门。
碰巧院里的李德芳孃孃出门买菜,她看到母女三人表情落寞,就走上前来关心地询问。听说“王师傅去世的事”,她禁不住默默地陪着她们一起抹泪。
那时,王艳一家搬进这个大四合院还不过半年,好多邻居也不算太熟悉。在重庆简单地处理了父亲的身后事,母亲也没想过回矿区再操办葬礼。
李孃孃是个热心人,她把这事悄悄地告诉了左邻右舍,大家有*出*,有力出力,买来了一些丧葬用品,在院子里搭起了简易的灵堂。
王艳说,当时一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中,全靠这些好工友、好邻居帮她家渡过难关。“我也记不得具体是谁张罗的捐款,*后李孃孃交给我妈妈1800元和一个软软的小作业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大家捐*、捐物的情况。”
过了几个月,妈妈在整理爸爸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珍贵的硬面抄笔记。妈妈用小毛笔在本子的扉页写上了“记事本”三个字,落款日期“1994年10月22日”。后来,妈妈让王艳把小作业本上的捐赠情况抄到这个硬面抄上,一是为了怀念父亲,二是为了铭记大家的这份恩情。尽管时间流逝,20年过去了,但本子上的内容仍清晰明了。
其中有单位、班组、集体捐款,也有邻居、工友个人捐*,李德芳孃孃捐了20元、谢多辉伯伯捐了30元。本子上*多的现金记录是100元,只记录下是“兰莉”捐的,*少是1元。还有人送了被套一床,可无论金额多少,无论东西是否贵重,王艳都无一遗漏地写下来了。现在仔细数一数,一共有136笔。
老账本·邻里情
邻居悄悄把鸡蛋放她家门口
爸爸去世后,家里只有妈妈和王艳两人。刚结婚的姐姐住在打通镇上,没有工作。
王艳回忆说,爸爸去世前是下矿的工人,每月有200多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都靠他。爸爸去世后,妈妈每月有50元左右的抚恤金,一家人只能节衣缩食度日。院子里的邻居、爸爸的工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很照顾她家生活。
一些叔叔怕直接给*、给物被王艳的妈妈拒绝,就悄悄地把10个鸡蛋、几根丝瓜放在她家门口。“经常早上开门,还没去买菜,家里已经有蛋、有菜了。”
老账本里还夹着一张借条,上面记录着500元的借款,那是另一件让王艳揪心的事。1996年,王艳跟矿上的电工段仁兵结婚,后来顶替爸爸成为了一名女工。尽管家庭收入有所改善了,可因为小女儿金沙体弱多病,他们过得也很拮据。
那时,丈夫段仁兵的工资每月200多元,王艳每月只有100多元。女儿7个月大时,深夜11点发烧拉肚子,夫妻俩只有把孩子往镇上医院送,“这一次病得严重,医院要我们交500元。”
两人把身上所有的口袋掏尽也不过凑了50多块*。看着生病奄奄一息的小女儿,王艳深夜“厚着脸皮”敲响了邻居家的门,有2楼的岳志明家、1楼的赵修华家、卖干货的邻居刘开仁家。
“大家都不富裕,把家里的生活费、进货的*拿出来才凑足了500元。”王艳说,尽管当时大家没让她打借条,后来她也慢慢还清了这笔债,但王艳觉得这笔恩情需要记下来。于是事后,写了小纸条夹在老账本里。
老账本·教科书
用感恩账教导女儿向善
王艳的女儿从小聪明懂事,是矿区里面出了名的乖孩子,中考666分,如今在市重点中学18中上高三。上小学的时候,王艳第一次把老账本拿给女儿看,她一边给孩子讲外公的往事,一边让孩子记住街坊四邻对一家人的恩情。
王艳把老账本当成了教育女儿向善的教科书,“小金沙长大了要做一个善良的孩子,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别人。”每年父亲祭日,王艳总会拿出老账本,跟女儿一起翻一翻,说一说。
一天放学后,王艳和女儿路过打通镇转盘,一位衣衫褴褛的残疾人坐在路旁面有难色,他前面放着一个乞讨的搪瓷碗。“妈妈,他好可怜,我们能不能给他一点*。”其实,当家的王艳手头并不宽裕,她没有立即大方表态,只是回复女儿,“他有困难,我们是应该帮帮他。”
还没等妈妈回过神来,小金沙从兜里迅速掏出从早餐费里省出来的5元*,放进了乞丐面前的搪瓷碗里,而后跑到旁边的小食店,用身上*后的1元*买了一瓶矿泉水,递到他手里。看到这样的女儿,王艳会心一笑。
段金沙说,从自己懂事起,妈妈就对着账本,给自己讲大家凑*帮助他们的故事。
老账本·传家宝
等女儿上大学后给她保管
父亲去世的时候,姐姐已经嫁出去了,家里只有王艳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把老账本转交给王艳那一刻,千叮咛万嘱咐,“你一定要好好留着,记住大家的好,等你以后有能力报恩了,一定要感谢大家哟!”
20年过去了,王艳家的老账本没有发黄变色,封面还颇有光泽度。王艳说,她把家里的房产证、自己的毕业证、上岗证、夫妻俩的工资存折,跟老账本放在一起。如今老账本放在王艳家卧室*高的组合柜里,用一个轻薄的塑料袋密封好。
这些年,家里的物件换新了不少,这本老账本和父亲去世时邻居送的一床毛毯一直被王艳当成传家宝,爱惜有加。这几日,天冷了,矿区下雪了,王艳把毛毯拿出来,她怕弄脏了特意罩了一床被套在外面。放在沙发上,这床20年前的老式毛毯,如今颜色还没有败。
“这些东西对我们一家人来说是终生难忘的。”王艳说,毛毯是女儿上初中时才舍得拿出来用的,现在也主要是她在用,明年女儿就18岁了,要高考了,她打算女儿上大学后,就把老账本交给她来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