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之声 时代强音

2014-12-27来源 : 互联网

不必高山流水,却也悠扬动人。小人物也可以发出好声音。

我们今天呈现给你的声音和故事,都是一年来报道过的新闻人物。主人公有普通市民、的哥、公交司机、学生、社区工作者、面馆小老板、修理工、民警、战士,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不折不扣的小人物。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惊鸿一瞥”,不仅证实了他们的存在,而且一鸣惊人,影响或感动了无数人。

患者李明学,主动归还重医附一院15年前的医疗费欠款,告诉我们什么是诚信;43岁的周千会照顾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104岁老人柯瑞林,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心;废墟中救人被总理表扬的战士刘科,告诉我们什么是奉献,什么是责任;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的首席调解员老马,写下520万字的工作笔记,告诉我们什么是执着;1.35米的女大学生李密自主创业,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强;巴蜀中学女生黄雅雯重度烧伤后坚强归来,告诉我们什么叫自信……

他们是来自基层的声音。

10月中下旬,晨报还主办了第十九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29家全国都市报老总、新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会聚重庆,他们边走边看边品评,对重庆的新面貌、新机遇、新变化赞不绝口。

他们是来自媒体的声音。

此外,我们还回访了渝商群体。他们是重庆经济生活的主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他们已经成为重庆的一张名片,立足重庆,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他们对一年来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欣喜之余,继续描绘来年。

他们是来自商界的声音。

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管竹丝弦,或静水深流,或朴实无华,或慷慨激越,或绕梁三日,令人回肠荡气,发出了令人难忘的声音。

好声音,也是好故事;好声音,就是正能量。在新的一年里,晨报将继续让爱心、奉献、自强等音符,踏着时代节拍,以百姓之声,平民之调,开创新的时代乐章,奏一曲伟大的改革之歌。

重庆晨报评论员王方杰

危难时刻我的责任就是救人

刘科在灾区转运受伤群众。资料图片

鲁甸地震后,被称为“救灾专业户”的刘科又随战友们出现在了云南景谷6.6级地震的抗灾前线。

今年9月,云南景谷发生地震,刚回到成都不久的刘科和战友们再度接到抗震救灾的命令,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刘科说,这次参与救援的时间不长,10天后便回到成都。

其实,刘科的面孔早在芦山地震时已感动了不少人。当时新华社记者在重灾区抓拍的一张照片中,一位年轻战士抱着一名受伤的男孩,在直升机前狂奔。图片题名:迷彩,灾区的第一道希望。那名战士,就是刘科。

汶川地震中,刘科的老家都江堰受灾严重,家中房屋垮塌,外公、表弟遇难,父母无家可归,但他过家门而不入,跟着第一支部队连夜到达北川灾区抗震救灾,一待就是3个月。

鲁甸地震中,刘科的故事经重庆晨报等国内媒体陆续报道后,网络反响强烈,网友留言“真英雄、好战士”。

汶川地震后几年,刘科少有与父母相聚。今年,结束云南景谷的抢险救灾后,一家人刚刚有机会相聚,又要面临长时间分离——他被安排到四川夹江县工作。对此,亲人们都选择了支持。

在各大媒体上看到刘科的身影,昔日的老师、同学也纷纷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参加同学会,给大家讲讲抗震救灾现场和军人们的故事,但遗憾的是,刘科一直未能有时间与老师同学相聚。

今年10月,前往夹江工作后,刘科每隔1个多月就抽空回趟成都的家,与家人短暂相聚,又匆忙赶回工作岗位。刘科说,网络上大家对他的点赞也无形中是一种鼓励,“我是一名军人,救灾对我来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现在,刘科每天依旧忙碌,但他觉得很充实。平时,他仍很少谈及有关救援的话题,他说,每一场灾难都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救援,无论结果怎样,都是在用最无奈的方式去抢夺生命。

【回音】

在大灾大难面前,每一个军人都清楚自己肩上的义务和责任。不畏艰险,不畏困苦,做好份内的每一件事是我们的使命,因为亲身经历过多次抢险救灾,每次目睹生命的离去,仍让我们感觉像针扎在心尖上,所以对于我们而言,这样的危难时刻,能做的,就是抢时间,多救人。

——刘科

重庆晨报记者王姗报道

我们肩并肩把爱时刻放在心头

12月17日,江北区五宝镇马井村,陈林(左一)和祝君(右一)带来箩筐的设计图纸,让罗启相琢磨如何改进制作工艺。重庆晨报记者高科摄

两位驻村民警为村民义务推销箩筐

两个身高1.8米、阳光帅气的小伙子,时常行走在江北区五宝镇的乡间道路上,他们是驻村民警。28岁的陈林和27岁的祝君,除了日常走村访户外,他们会抽出一部分时间为村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去年3月的一天,陈林和祝君在五宝镇滨江路沿线巡逻,路过村民罗启相的泥土房时,门前台阶上杂乱摆放着的成串竹编小箩筐引起了两人的注意。竹编手艺在五宝镇几近失传,只有几位老人会编,但销路一直没有打开。

此后,陈林和祝君成了小箩筐的推销员,他们首先是向自己的朋友、同事、同学、邻居推销并通过微博“@林哥哥一直在路上”推广。

此事经本报报道后,罗大爷编的箩筐被抢购一空,一度供不应求,也有爱心企业愿意大量认购。(重庆晨报3月19日报道)

【回访】

12月17日上午10点,陈林和祝君在辖区滨江路上巡逻,路过罗启相、王术英老人的家,顺便从车上取了两袋洗衣粉去看望两位老人。两位民警还未走近,老人家中的5只白鹅和一条黄狗已有些躁动。

见到两位民警,正在院里喂鹅的王婆婆“嘿嘿”直笑,连忙去屋里端板凳。在卧室休息的罗大爷也慢悠悠地走了出来,陈林和祝君知道,他腿脚不便,便招呼老人先坐下。

细心的陈林发现,罗大爷不仅双手冰冷,而且还有些乌紫。罗大爷说,近段时间,他都没再编箩筐,原因是天气冷了,加之双腿静脉曲张也一直困扰着他。但罗大爷表示,养好了身体,等开春了还会编箩筐。

两位老人唯一的稳定收入就是低保,民警帮忙卖箩筐就是赚点外快,不过罗大爷年纪大了,如果大批量的编箩筐,难免过于操劳。考虑到这一点,陈林和祝君想要帮老人推出精品箩筐,每个箩筐相对多花些心思,但能够多赚不少钱。

为此,两位民警还专程去商场考察,帮罗大爷寻找精品箩筐样本,并打印出来供老人参考。根据网友的反馈,二人还建议罗大爷为箩筐涂上油漆,做成手工艺品,不仅能使用,当装饰品也不错。

通过考察,两位民警还为罗大爷设计了花瓶式的篮子。祝君说,这个款式是不少市民、网友联系他,想要老人定做的。罗大爷看完图纸表示这不难,天气暖和些就可以开始做了。

陈林和祝君彼此递了个眼神准备离开,他们担心走慢了王婆婆又要送东西。这是两人走村窜户养成的“离开群众家尽量不打招呼”的习惯。

我们的工作会在追捕的路上奔波辗转,也会在入户的田间来回穿梭,在路上面对求助时,我们停驻脚步伸出双手给予关怀,请和我们并肩作战,把爱时刻放在心头,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将爱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陈林祝君

重庆晨报记者陈翔报道

让群众满意是我最大的人生价值

19日,“时代楷模”马善祥讲述自己的工作经验。重庆晨报记者甘侠义摄

荣获“时代楷模”称号的老马,最近更忙了。从12月19日起,关于马善祥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市展开。首场报告会结束后,老马还要去两所大学、一个企业和17个区县陆续作报告。

19日,在报告会上,老马第四个登台,他是在台上时间最长的一个。因为在作报告前,他还参与了一个情景剧,描写了他调解一对夫妻闹离婚的真实片段。

大约10分钟的情景剧谢幕后,老马下台休息半分钟,马上又满脸笑容地上台作题为《我的“五问五答”》的报告。这篇报告,总共有3600多字,老马完全脱稿作报告。

“这些天确实很累。”老马习惯性地露出笑容,说话的声音不大。老马说,尽管很忙,但依然会开启老马工作室的大门,等待来调解的人们。

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他依然是那个热心为群众服务的老马。一次,一位男子与单位发生冲突,同时腰痛病又犯了,情绪更加激动,老马去做安抚工作,见他腰痛难受,老马就为他揉腰,边揉边谈,揉了半个小时,腰痛缓解了,情绪也缓和了,第二天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报告会上,记者随机对现场听众进行了采访。渝中区望龙门街道办事处干部汤国军认为,老马的工作方法“一马当先”,在群众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操作办法。“以老马工作法为内容的书籍,我们也要认真学习,将书中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群众工作中去。”

江北区政法委干部吉玲听过报告会后深受感动,“老马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看待,这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她认为,干部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才能做到深入基层、扎根基层。

江北区猫儿石社区群众何庆中和老马认识二十多年,听了报告会,他对老马的认识更加深刻。“老马确实精神可贵,有时候看到我们了,也会过来帮忙,和我们打招呼。”他认为老马敢于担当,敢作敢为,是一个好干部。

老马26年记下148本工作笔记

今年58岁的马善祥,是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的首席调解员,更是街道群众口中的“老马”。26年来,他爬坡上坎、走街串巷,不知疲倦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起,记下了148本、52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

2012年5月,观音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挂牌成立了“老马工作室”,组建了一个从事基层调解工作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团队,在老马总结的60多种具体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一整套“老马工作法”。群众中也出现了“有事找老马”的说法。

今年11月28日,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发布“时代楷模”马善祥的先进事迹。当晚7点,《新闻联播》用长达六分多钟的时间介绍了老马和他的“三十六策”,并进行了连续性报道。(重庆晨报11月24日报道)

【回音】

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解决问题,让群众高兴满意,就是我最大的人生价值所在,就是“老马工作室”的职责和荣誉所在。

我58岁了,虽不敢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敢说只要群众遇到困难,问谁是老马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告诉他:“我,就是老马!”

——马善祥

重庆晨报记者王梓涵

实习生彭静报道

凭责任心良心上路我会努力坚持

王华伦的私家车也加入了爱心车队。受访者供图

12月20日,王华伦上夜班,下午4点,是跟搭档约定交班的时间,提前1个小时,他出现在了渝州路上的一家小卖部,车上免费提供给乘客的纸巾、晕车贴用完了,他准备出门采购。今年8月6日,老王的故事经《重庆晨报》报道后,他领了两次奖,先后被评选为“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最美渝州路人”,不过,老王说他的生活还是那样,每天乐呵呵出车,平安收班回家。

在同行的眼中,出了名的老王,还跟过去一样,车上的规矩也没变:免费提供矿泉水、抽纸,还有针线包和手机万能充,乘客上车,随时取用,若有急用,带走就是。70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坐车一律免费。

只是很多人再碰到他时,多了个称呼:“三无的哥”。对班驾驶员、58岁的范德才说,现在很多驾驶员来找老王取经,包括一些私家车驾驶员,“他们就想学学,怎样才能做到20多年不违章,老王还是那句话:‘没啥技巧,心态好,凭责任心和良心上路就行’。”

老王没变,还是一副热心肠,最新放置在出租车上的乘客意见簿,记下了他最近不少的故事:“2014年9月30日,重阳节要到了,王师傅来敬老院载我们去了民国街,好久没出门了,重庆变漂亮了,景区好多游客。耍完了王师傅又免费送我们回去,好的哥,他说他是共产党员。”留言的老人叫吴国华,今年72岁。

今年9月,老王被评为“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穿着出租车公司的统一制服,他上台领了奖还发了言,不久后,和11名平凡的普通人一起,被评为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最美渝州路人”。

每遇到这样的情景,老王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说,他就是尽了一个驾驶员的本分,认认真真开车,平平安安把乘客送到目的地。他坚持了21年,其实无论是否被外人知晓,他都会这样坚持下去。

“三无”的哥老王的新故事还很多,跟过去一样,普通的哥老王,没干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很小、很暖心。

【回音】

很多人问我:“嘿!老王,你开了21年出租车,无违章、无事故、无投诉,啷个可能做得到?”其实这真不难,开车在路上跑,只要带两样东西上路:责任心和良心,任何一个驾驶员都有机会做到“三无”。

我当的哥,就信奉一个理:开出租,钱要赚,但绝不违规,绝不赚昧心钱。

——王华伦

重庆晨报记者王姗报道

我就认准一点要坚持把人做好

12月22日,武隆县城,夏吉云所开的士在准备年检。重庆晨报记者李斌摄

12月22日,武隆县城迎来久违的阳光。中午12点左右,夏吉云驾驶着牌号渝G32950的出租车,停靠在乌江三桥南桥头的转盘位置,接受金马出租车公司组织的车辆年检。当天跑中班(中午12点至下午6点)业务的他淡定地说,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只是认识他的人更多了。

“哇!您是夏师傅!上次免费代驾送游客回深圳的是您吧?听说您前不久还被评为了‘巴渝好的哥’,给我们武隆争了光哟!”中午1点,招手拦车的一位小伙儿,一上车就认出了夏吉云。

早在今年年初重庆晨报将夏吉云不计报酬、免费代驾1400公里送受伤深圳游客回家的事迹报道后,他就常常被搭车的武隆市民认出;有时他甚至还被外地前来旅游的游客认出。

“这些乘客多半是从手机新闻上看到报道的,他们看到车内服务公示牌上我的名字,就会主动问起我。”夏吉云说。他印象深刻的是6月初免费为高考考生爱心送考,其中一位坐在副驾驶的家长认出了他,然后对坐在后排的儿子说:“夏师傅是好人,坐到他的车,幺儿今天会很幸运!”

夏吉云说,开出租车多年,他也曾遇到“赖子”。今年10月份,一年轻男子以180元的价格包他的车去涪陵,到了涪陵后,男子借口去银行取钱随后溜之大吉。“一开始我有点郁闷,倒不是因为他搭了免费车,而是他骗了我”,可后来想想,“就当是做好事,也就想通了”。

夏吉云有一个25岁的儿子夏祥超,现在在老家白马镇上经营着一个小卖部,做点小本生意。自从夏吉云的事迹传开之后,因为更多邻里与乡亲的光顾,小卖部的生意也更好了。

夏祥超两年前就考了驾照,也想成为一名的哥。不过根据相关法规,拿到驾照至少得满三年才能考取营运从业资格证,所以他还要等上一年。现在他把父亲视作榜样,也期望着一年之后顺利考取从业资格,好跟着夏吉云好好跑跑,耳濡目染地学做一名优秀的哥。

【回音】

“我没读过几天书,没什么文化。但是,不管是年轻时做木工活,还是现在开出租车,我始终认准一点:不但要爱自己这份职业,把事儿做好,而且更要坚持把人做好。所以在我看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心和爱心,做善良的人,做善良的事。”

——夏吉云

重庆晨报记者卢雨报道

欠着钱始终是债不还诚信会受损

12月19日,大渡口区,李明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重庆晨报记者胡杰摄

2月10日下午3点,重医附一院出入院办公室,大渡口区建胜镇四胜村居民李明学来到重医附一院出入院办公室,把743元递到工作人员手中。15年前,李明学在该院泌尿科检查出患有尿道感染,治疗后欠医疗费用743元。之后,医院寄来三次催款信。遗憾的是,他当时没有工作,又因为患脑溢血而落下残疾,为治病欠了亲戚朋友上万元,因此这笔欠款就只有一拖再拖。他计划着,等到有一天自己存够了钱,就带着这些催款信一起到医院去兑现自己的诺言。

虽然李明学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说,“欠了账,一定要还,不然走路腰杆都不硬。钱还了,我心里总算踏实了。”(重庆晨报2月14日报道)

【回访】

19日,主城迎来了阴沉多日后难得的暖阳,在大渡口区建胜镇的一间民房里,59岁的李明学拄着拐棍缓步走出门,准备到外面散散步。“今天中午的菜都是邻居们帮我切的,这个月我刚住过院回来,脑溢血的病不好治,天天都要吃药。”

今年2月份,李明学主动归还重医附一院700多元医药费事件见报后,引起了同村村民的热议:“像老李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他本身也是残疾人,能有这种举动真的不容易。”

李明学早年离婚,目前一个人生活,10多年前患上脑溢血后便一直行动不便。对他打击最大的是去年儿子在厂里上班时,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在儿子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出一个决定:将儿子的遗体器官捐出来。“他是全市第9个器官捐献者,一共救了5个人。”李明学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明亮了很多。

李明学坦言,以他的状态,如果不是政府和社会上热心人的帮助,很难走到今天。在李明学患病后不久,建胜镇和四胜村干部想办法把他送去找乡村中医,这样省下一点钱,让他能长期得到治疗。后来李明学又从亲戚、朋友那借了十多万治病,“这些钱,别人都没叫我给利息,我也不会拖着不还。重医那笔费用,因为当时没有钱,所以一直拖到今年才还上。”

两年前,李明学家里拆迁,他选择了货币安置,拿到拆迁款后,他把以前所有的欠款都还上了。当时家里还为此闹得有点不愉快,“有人说为了娃儿,还是该选房屋安置,欠别人的钱,慢慢还。”李明学认为,欠着钱始终是账,这辈人还不了,下辈人还就很艰难,而且诚信也就会受损失。

虽然现在天天都要吃药,但李明学心里非常坦然,因为不欠别人的钱了。“以后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捐出器官,这个社会给了我很多温暖,我做不了更多的事来回报,希望我的器官还有点用。”

【回音】

我在20多年前借钱的时候,找亲戚、邻居都能顺利地借到钱,但是放到现在,也许借钱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原因可能就是有很多人借钱后不守信用,让人寒了心。做人要无愧良心,要知恩图报,这样社会上才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才会有信任和温情。

——李明学

重庆晨报记者陈军报道

客户打来电话指名让我们装空调

成华青(右)和傅启忠(左)给客户安装空调。(资料图片)重庆晨报记者李斌摄

12月20日早上8点过,成华青穿上工作服就出门了。作为空调安装工,他和傅启忠是没有周末休息的。

“今天晚上争取在8点前回来,好陪陪家人。”成华青说,虽然如今已是冬季,但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忙起来连午饭都顾不得吃。“4月份救人的时候,我俩正在工作,也没来得及吃午饭。”

在家人和朋友眼里,成华青和傅启忠并不是什么英雄,他们只是普通的空调安装工,平凡生活中的丈夫、父亲和大哥。但是,他们还是经常被人认出来。

“有的客户甚至打电话来,指名让‘在桥上救人的两位师傅’来安装空调……”奉节兄弟电器公司的张经理说。每天,成华青和傅启忠至少要给七八家顾客维修电器或安装空调,其中大部分顾客都能认出他们来。遇上健谈的住户,成师傅每次都要把他当天救人的经历再述说一遍,“就像讲故事一样,现在我都能背下来了。”每当两人说完这段故事,客户都会竖起大拇指。

回到家里,成华青却很少谈起此事,他怕妻子担心。事发当天,成华青回家后也未将救人的事告诉妻子。直到救人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周围的朋友谈及,妻子才得知丈夫就是那个救人的英雄。事后,妻子埋怨他为什么不早点告诉她,“看到你救人的照片,我出了一身冷汗!”不过,妻子还是对他救人的举动表示赞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心一点!”拿到奖金后,原本打算各自换一辆新摩托车。后来,他们想了想,还是将钱存了起来。“旧摩托还能用,每天不过就是在奉节县城里到处跑,用不着这么急着换新摩托车……”

救人的事迹被报道后,两人不仅成了当地的名人,电器公司也将两人树立为学习的榜样。对此,他们却有自己的一番想法。成华青说:“见到那样的场景,每个人都会产生救人的念头,只不过我们是有能力,也正好随身带着高空作业的装备才能挺身而出。”而傅启忠则说,从看到险情到决定跑上桥去救人,两人考虑了不到10秒钟。

【回音】

和大家一样,我们只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不过只是在危急时爆发出一点闪光。在我们的生命中,也许只会闪光这么一次。但如果大家都能像我们一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们的这些闪光点必将汇聚成一道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

——成华青和傅启忠

重庆晨报记者谭遥报道

我就是个普通人面条都煮得普通

洪灾发生后,周润清在爱心就餐点给市民打饭。(资料图片)

爱心餐点温暖雨中上千军民

9月初,云阳县遭遇了大洪灾,桑坪镇是受灾最严重的小镇之一,低洼的小镇淹了半条街区。桑坪镇上42岁的面店老板娘周润清和隔壁手机店老板娘唐雪燕自发组织起来,9月1日-3日,连续3天免费为过往的人提供爱心餐。

她们煮出面条、热粥和肉,除了在店里提供,还用小推车送到街上,用皮卡车送到附近的场镇。在她俩带动下,其他群众也纷纷拿出米面、肉和菜肴加入到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受灾群众、救灾武警官兵等上千人次因此受惠,提供爱心餐的队伍一度壮大到10人,“爱心餐点”一时被传为美谈。(重庆晨报9月4日报道)

【回访】

周润清的面摊,至今还开着,还是原来那样,四五十平米的规模,里面有三张桌子、冰箱、烧煤球的大炉子、锅碗瓢盆。现在,她一天能卖出七八十碗面条,食客大多是镇上的工人。桑坪镇上有两三家小面馆,周润清这里人气最旺。

“我就是个普通人,连面条都煮得很普通。”周润清咧开嘴笑着。这三年多以来,她每天差不多五点多起床,生火、熬汤、煮面条、洗碗,面摊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她自己打理。丈夫在陕西跑货运,大儿子在学校读书,只有8岁的小儿子放学后陪着她。

晚上6点过后,小面摊就没了生意,邻近小店的妇女们都凑到她的店里围着大炉子烤火,这些人都是“爱心餐点”的成员,其中也包括她的邻居、开手机店的唐雪燕。唐雪燕三十多岁,她的店铺和周润清的面馆差不多大,也是一个人既当老板又当伙计。

周润清说,和她俩一起做“爱心餐点”的都是左邻右舍,有卖建材的、有开手机店的,平时就是好邻居,遇着事儿了就一块来了。

周润清的小面摊离桑坪镇政府不足30米。9月之后,镇政府的人也常来看看,大家猜测,镇政府是不是会给点奖励。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曾想到过嘉奖之类的,但由于忙于灾后重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爱心餐点”的事情后,她们成了镇上大家摆龙门阵的热点话题。得知自己“出名”了,大家也多少有些激动。“事情很普通,但回想起来很难忘、很开心!”周润清说着,大家在一边不住地点头。

9月中旬,周润清的丈夫从陕西开车回来了,带了十箱苹果,在小店里发了一部分,剩余的送到了水果店。“他这是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他是支持我的。”周润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唐雪燕的丈夫也很支持“爱心餐点”,推车、小皮卡都是他找来的。当时,大家冒着雨推着小推车,往镇上各个安置点成桶成桶的送热食。

“作为受灾镇上的老百姓,首先感谢来救灾的武警、特警及其他爱心人士。我们只是做了普通的事,也是应该做的,而且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来吃我们东西的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是我们的熟人,我觉得没得啥子!”

——周润清

重庆晨报见习记者张旭报道

火锅馆关了但我的创业激情还在

8月13日,弹子石,李密在她的135火锅店里工作。重庆晨报记者许恢毅摄

12月底,重庆晨报记者再次见到李密,她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意外。“10月份我就没有开火锅馆了,现在在茶园的一家公司做记录员。”李密说。

李密的现状也让一直关心着她的梅明爱心联盟组织的志愿者们有些“心不安”:“对不起妹儿,前段时间云南鲁甸地震,我们忙抗震救灾的事了,没抽出时间来帮你,照顾你生意,是不是生意不好做嘛!”

“不怪你们,是我自己没做起来,因为本钱是向爸爸、妈妈借的,亏本太多,心里有太大的压力,所以就没继续做了。”李密告诉梅明,之前志愿者来照顾生意,她和她的家人很感激,“但志愿者也不能天天把火锅当饭吃啊”。

李密向重庆晨报记者说出她关门的原因:弹子石那个门面一月的房租要1.1万,“堂子太大,周边的消费力又不行,每天上座率有限。”创业以来,这几个月父母跟她一直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爸爸、妈妈担心“女儿身体不好,遭累垮了。”创业的本钱大部分是父母的“养老金”,“遭我败光了怎么办?”

停下来后,李密没有立即去找工作,她继续学着企业管理、会计。前两天,梅明又打来电话,“妹子我们爱心组织在做网上水果超市的生意,你看有没得兴趣来入伙,我保证你不亏本!”李密现在还没有确定是否要加入,但她很感谢读者和志愿者对她的关注和帮助,“梅大哥说的不失为一个好生意,我老家忠县也种了不少柑橘。做这事可能投入不大,毕竟现在自己没啥积蓄。”

如今,李密给自己找了一份工作,但她内心还怀着创业的激情,她说,“下一个创业的项目我要完全靠自己。”

【回音】

感谢大家,没有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不会有这段丰富的创业经历。尽管没有赚得盆满钵满,但我收获了友谊,我和我的家人都觉得很温暖。现在我没有成功,对你们有愧疚,也对家人有愧疚。我想提醒大家,创业时一定要量力而行。——李密

重庆晨报记者黄晔报道

我要考西南大学当一名老师

12月15日,黄雅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露出笑容。重庆晨报记者胡杰摄

“我看看你的手,没有冒起来吧?”黄常国托起女儿黄雅雯的手,父女俩像看一件瓷器一样看着这双手,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没有“冒起来”。

所谓“冒起来”,是黄雅雯那双被烈焰严重烧伤的手,上面的疤痕有没有像青筋一样往上突出。为了避免这样的突出,黄雅雯此前一直戴着弹力手套。

“如果我要当老师,这双手要好看才行,如果要当语文老师,还得像个古典美女才行。”黄雅雯笑着,摇摇头。

“我看你可以当语文老师,你写东西可以。”黄常国给女儿打气。

转眼,黄雅雯已进入了高三。“高三是这辈子最有文化的时候,一定要珍惜高三!”黄雅雯笑着,还是一如既往地乐观、开心。

回到学校的她成绩并不是顶尖,但各方面都相当出色。老师认为她走到哪里,都能带来正面的凝聚力。回到奉节,大家都会认出她来:“她就是上了《变形计》那个妹儿!”

黄雅雯说,9月份“感动重庆月度人物”的颁奖典礼校长都到场了,她领了一个很大的奖状。12月5日,志愿者日,黄雅雯以志愿者代表的身份,向巴蜀中学的团员做演讲。

尽管身体受限,黄雅雯依然以班长的身份经常去帮助同学,她的成熟让人感慨。她说自己的第一志愿是西南大学。

“等女儿上大学了,我也要上班了。”重庆晨报9月7日的报道见报后,有好心的企业家希望为他家捐款,黄常国和女儿婉拒了,他们希望大半年后,就能过上完全正常的生活。

人生漫漫,苦难是不可预知的,它总是沉重且苦涩得让人看不见希望。但我们要相信,苦难后不期而至的幸福,将会更加美丽,珍贵。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让我们去拥抱清晨每一缕叫醒我们的阳光。

——黄雅雯

重庆晨报记者凃源报道

我们要把坚韧的渝商精神传出去

第四届十大渝商颁奖典礼。重庆晨报记者罗伟杨新宇甘侠义摄

在历届渝商评选中,胡定核是第一个上榜的金融界代表,他当过学者,进过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担任过中信银行重庆分行首任行长,2010年与尹明善合作创办蓝洋金融。2014年,他不仅当选了十大渝商,还成为重庆渝商会的首任会长。胡定核说,渝商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种精神,让渝商精神更广泛地宣传出去,是身为十大渝商以及渝商会会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选十大渝商和渝商会会长后,胡定核并未让企业更大步地向前进,反而把步伐稍微放慢了一些。“我的工作还是和往年差不多,只是前几年企业发展得很快,如今我们在发展的同时,更加注意了控制风险。”

不仅自己留意起风险,胡定核还将这个理念传递给了朋友和客户,劝说朋友和客户量力而行。“企业想做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量力而行,不能蛇吞象。”

胡定核说,今年的经济整体情况并不算好,但是蓝洋金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当选十大渝商后,胡定核参加了不少公益活动和讲座。在胡定核看来,优秀的企业家,正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把企业办好,就是企业家的贡献。企业运转好,首先是能为社会纳税。其次是能给员工和员工的家庭带来幸福,给客户带来效益,也给股东带来帮助。这些都是企业家带给社会的贡献。”胡定核说。

“渝商精神就是勇于牺牲、坚韧不拔,渝商有正义感、创新强、吃得苦、敢拼搏,这些都是渝商的宝贵品质。”

为了推广、宣传渝商和渝商精神,胡定核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动员不少全国的大企业参与到重庆的经济建设中。还筹建了渝商学院、渝商研究院、渝商博物馆等。

五十自述

四岁曾登缙云峰

二十单车闯卧龙

股房启蒙有书在

三栖上下勇求索

悲欣交集韶华去

心远万里路正阔

日月悬鼓声声催

我生太短须疾走

——胡定核

重庆晨报记者刘笑嫣报道

重庆晨网是我每天必看的网站

媒体精英探索媒体融合之路。重庆晨报记者高科甘侠义苑铁力雷健摄

本届总编辑年会是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首次在重庆举行。今年是“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参加会议的晚报都市报是在全国和当地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实力的媒体,也是媒体融合的探路者和主力军,有不少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上已经取得成效。

会议后,来渝的媒体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观了两江新区规划展览馆、长安汽车公司、民国街、两江新区水土高科技产业园等地,大家都对重庆的新面貌感到惊喜。

总编辑年会结束后,参会的各家媒体也纷纷对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两江新区开发、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

兰州晨报总编辑周丹波日常工作十分忙碌,但他现在每天都会花些时间来关注一下重庆的新闻。

“自从总编辑年会时领略了重庆的魅力和重庆晨报的活力后,重庆晨报的官网(重庆晨网)成了我每天都必看的网站。”周丹波说,除了重庆晨网之外,他还特别关注了重庆晨报的官方微博和微信,每天都会被这几个平台上的精彩新闻所吸引。

周丹波表示,目前还在建设中的兰渝铁路即将完工,建成后,兰州与重庆的铁路运输距离将由原来的1466公里缩短至820公里,客车运行时间由现在的22小时缩短为6.5小时,这使得兰州和重庆两个兄弟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

和周丹波一样,很多来渝参加年会的媒体负责人都对重庆念念不忘,西海都市报总编辑李军说,他常在工作之余关注重庆及重庆晨报的发展。“虽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但重庆的美仍留在我心中,轮廓依旧鲜明。”李军说。

【回音】

城市晚报社长、总编辑赵宝忠:“主流视野,巴渝情怀,晨悦百姓,报融未来。”

西海都市报总编辑李军:“重庆晨报聚山城之气,纳两江精华,融合之路愈加宽广。”

重庆晨报记者陈军报道

君从何处来给了我们寻祖的信心

9月,余成友、余成仿、余继荣赴麻城寻根合影留念。重庆晨报记者杨新宇翻拍

“麻城那边有消息没得?”歌乐山上的金刚村,冬日暖阳下,余成友、余成仿、余继荣三位年已花甲的老人见面时总会问起这句话。湖北麻城,这个魂牵梦萦的故土,在他们的心中重千金。

歌乐山上金刚村有个地方叫余家湾,在这里,余姓的1000多口人占了湾里的大多数。

余姓人这些年一直在寻访着自己的祖宗。

81岁的余成友说,余家湾余姓的后人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玄孙铁木健的后裔。“我祖铁木健是窝阔台的后裔,因朝廷争斗,被遣送到湖北麻城。”余成友说,后人们都知道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上世纪90年代,余成友开始了近两年的族谱重修工作,“跑得腿都软了,还是不负众望,终于抢修完了族谱,最起码不至于后辈们搞乱辈分。”

也是从族谱重修完善后,族人们对故土对祖先的思念愈发强烈,他们总想着到湖北麻城去对族谱,寻找故土的族人。

“6月5日,你们晨报刊登的新闻,叫《麻城孝感乡到底在哪里?》,给了我们去麻城找亲人的信心。”余成仿说。

接下来的10多天里,他们都会读每天最新的“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报道,“晨报都报道得这么详细,我们必须去一趟。”

带着1000多个族人的嘱托和希望,9月17日,余成友、余成仿、余继荣一行三人踏上了寻找故土之路。

“第二天天刚亮,麻城到了,走在路上,就像走在家里。”余成仿说。

虽然此行没能和麻城余姓后人的族谱对接上,却还是了却了余成友、余成仿、余继荣内心几十年的心愿。

重庆晨报记者郎清湘报道

我和爷爷从邻居变亲人这是缘分

12月16日,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区,柯瑞林老人和社区自愿者、周千会、派出所民警一起照“全家福”。重庆晨报记者杨新宇摄

12月16日上午,重庆晨报记者再次来到北部新区人和街道和睦路社区1018号,看望104岁的柯爷爷。推开房门,客厅里充满欢声笑语:志愿者来了,身穿制服的辖区派出所民警来了,就连周千会的父母也聚到了一起。那个热闹劲哟!莫非,家里有啥喜事?

走进屋里,沙发前的茶几上摆满了大家带来的慰问品,有米、有油、有牛奶,还有柯爷爷最爱吃的沙琪玛。

和睦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秋梅一进房门就来到沙发边,一侧的小桌子上,新装了一部红色的座机,座机旁有一张手写的小卡片,上面写着几个电话号码:头一个是周千会的,接下来,是陈秋梅以及和睦路社区的电话。

“柯爷爷,电话号码都写在这儿了,家里有事要记得给我们打电话哟。”陈秋梅重新抄写了一张小卡片,周千会是家里的顶梁柱,都知道她很忙。今年9月,社区就在柯爷爷最爱躺着打盹的沙发边安装了一部座机:“万一周千会有事,社区离得近,5分钟就能赶过来。”

大家在屋里正聊着,人和派出所副所长伍庆勇也提着牛奶和零食来了。

16日正好是社区在职党员报到的日子,武庆勇出差三天刚回来,就想着顺路来看看“爷爷”柯瑞林。更重要的,是商量“大事”!

伍庆勇所说的商量“大事”原来是快到柯爷爷的生日了,可没想到的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惦记着这事,便来到柯爷爷家商量。“爷爷,你说是办新历还是办旧历,到时候,我给你买一身大红色的新唐装,保证又好看又精神……”武庆勇说。

【回音】

我和爷爷以前是邻居,现在变成亲人,这一路走来也算是一种缘分,现在也觉得很幸福。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有爷爷的家才有念想,有父母的家才有牵挂。现在,有更多的热心人关心爷爷,我很感谢他们,我也会一如既往地照顾好我的爷爷,照顾好我的父母,希望我的爷爷活到120岁!——周千会

标签: 平民之声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