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人才愈演愈热 房地产、金融及汽车榜上有名

2014-12-08来源 : 互联网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什么是跨界的时代?就是要有跨界的眼光去发现机会点与**的细分市场,就是要有跨界的思维去整合资源。跨界是破除行业的壁垒,让社会分工更细致更专业。跨界是打破自己思维上的条条框框,在更广阔的领域找到发展的机遇。

**人才的跨界开始了!

跨界人才热,房地产、金融及汽车榜上有名

郎咸平在预计“下一个即将*爆的行业”的话题时称:房地产、金融、互联网行业是时下*好的行业,而下一个*好的行业则产生于这三者的跨界组合,即金融地产、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地产。显然行业发展需要跨界,而人才也需要跨界,*为典型的例子非互联网金融人才莫属。表1为2014年5月前程**网上**管理职位的需求排名。

金融:搭上互联网“薪”上加“薪”

郎教授指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就是建立了一个共享的平台,这个平台已经突破了传统所谓网点的限制。当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建立后,有多少甚至是有没有实体网点都成了浮云,互联网到达那里,那里就是网点!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持续*爆,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都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力度,这让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运营总监等成为市场的热门人才。

浏览各大招聘网站,从待遇条件来看,各大金融机构为运营总监开出的薪酬也颇为诱人。如新华人寿、太平人寿挂出诚聘年薪在10万元—40万元不等的电商运营负责人;某银行系电商正招聘金融网站运营总监,年薪在50万元—60万元。

房地产开发也先跨界:商业、养老、旅游地产人才有戏

数据显示,2014年前四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量价齐跌,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核心数据均不好看。但是从前程**网上发布职位数统计看,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依然可观。如表1所示,房地产开发行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列全****。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十年左右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进入下半场,开发商的中层管理人员已开始更新换代。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行业降温,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不是坐以待毙。如果你用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进入房产热搜词时,万科、保利地产、富力地产、合生创展等中国**品牌地产企业“华丽转身”,纷纷加大商业地产拓展力度,不少房企涉足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拓展“全地产”之路。

据克而瑞信息集团发布的《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年报(2012-2013)》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面市的旅游地产项目共有2259个,遍布全国85个城市和地区,全国共有1629个企业涉及旅游地产开发领域,其中房地产企业约占80%。

行业**表示,现在开发旅游地产应该以“旅游为核、地产相随”,相对摆脱地产依赖,将主题定位成为提升旅游项目文化及商业竞争力的基本依托,将更多的旅游地产项目整体纳入新型城镇化的开发框架内,这样才能摆脱旅游地产“有价无市”的命运。

汽车:人才需求从未冷过

笔者所在的城市上海,2014年5月私家车车牌拍卖的警示价为:72600元,而这块全国*贵的铁皮仍然每月被私家车主们“疯抢”。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从一块“贵铁皮”就能窥伺出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势头。

前程**猎头A女士表示,汽车行业人才一直很热,特别是高端人才需求从未遭到冷遇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中国人才研究会联合发起中国汽车行业科技人才发展状况调查显示:到2015年,我国汽车市场容量将达到2250万辆。按照这一数字计算,从2010年至2015年,汽车行业从业人员数量需求要从220.3万人增加到264.7万,这意味着有近44.5万的人才缺口。按照各类人员对汽车产量贡献率,行业科技人才需求数量将从31.1万辆增至37万人,缺口为5.9万,研发人员需求数量将从16.9万增至23.1万人,缺口为5.2万。

事实上,在汽车产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之时,汽车人才的流动、流失亦极为常见,不仅底层的销售人员频繁跳槽、流失,高管跳槽事件亦屡见不鲜。2013年的汽车企业合资重组高潮,无形中推动车企高管间的又一轮大轮换。车企换帅、高管跳槽的背后,是人才的供给不足。

民企需求一头热,外企软实力更有魅力

2014年民企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更为霸气。以总监类职位需求为例,前程**的网上数据显示,70%以上的高端职位招聘来自民企,其中设计总监和策划总监的民企需求占比分别达到了83%。与2013年年中相比,民企在高端职位的人才招聘均有所增加。(见表2)

说明:以上职位数取自前程**2014年5月28日网上职位搜索器搜索一个月内招聘职位数结果。

民企需求的大幅提升让外企招聘需求相形见绌,这种情况体现在全部招聘人群上。以**指数数据为例,2014年5月,外企的网上发布职位数为699537个,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7%,而民企的职位数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37.5%,远高于外企的上升幅度。

2014年开年,英国《经济学家》一篇标题为“中国失去诱惑力”的文章中提到:“一些外企正离开,某些留下来的外企艰难度日。人头马、百胜等企业的在华销售额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外企的变化是因为成本上升和本土企业加入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企业需求增长虽然“不敌民企”,但是个人求职者在企业选择上仍青睐外企。“2014年第二季度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把外企作为首选目标的个人占了46%,而把民企作为首选目标的为31%。显然外企与民企职位供需的倒挂造成了个人想进入外企变得更加艰难。

来自前程**猎头A女士解释了这一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相对于国企、民企的传统管理方式,外企更人性化,所以尽管在薪酬上外企与民企的差距在缩小,但外企依然吸引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外企工作过的人已经熟悉了外企的管理方式,对于外企有种‘依赖感’,不太愿意做出改变。这让他们在下次跳槽时仍会选择外企为目标企业。”

去二线城市是晋升捷径还是困窘开始?

从企业招聘来看(见表2),客户总监和市场总监的职位招聘量在一线城市比较大,而营销总监类职位在一线城市的占比*少,仅为38.2%。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很多企业把布局推向了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企业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离不开团队的组建,通常企业的做法是委派在一线有领导力潜能的管理梯队成员去二三线帮助公司建立分公司、办事处或部门等等。而那些在一线城市遭遇晋升天花板的管理人员往往通过这样的“曲线流动”成就自己的管理之路。

当然这种流动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的。因为从工作生活多年的一线城市跨越到二三线市,变化的不仅仅是工作内容或是职位,还有人脉积累、知识更新以及陪伴家人的时间。

来自前程**的“2014年第二季度求职者跳槽意愿度调查”显示,有53%的人选择北上广深作为其找工作的目标城市;显然,一线城市仍然是个人求职的热门城市。很多人选择在一线城市发展,无外乎冲着大城市丰富快捷的资源、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生活自由度和成功机会高,以及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推动自己“不进则退”的磁场。

是继续留守大城市还是去二三线城市打拼,职业规划师建议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决策:

1.算:仔细比较迁与守的得失

找出一张白纸,分别列出需要抉择的A、B两地,按重要程度高低依次列出你认为重要的任何内容,如居住环境、就业机会、工作环境、工作报酬、晋升发展、培训机会、自我实现、家人相处、配偶影响、资源利用、休闲时间、挑战性、成就感等多个方面,进行“得”与“失”的自评。

2.思:理清自我的发展目标

不管在哪座城市工作,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如果我们在选择在哪个城市就业之前,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清楚地知道“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从事怎样的工作”“我能在哪个城市更容易实现目标,从中获得*快*好的职业发展”,在面临发展城市的选择时,会不会更科学、更明智、更清晰呢?

3.谋:立足当前再规划未来

职场的成功往往来自于准确的职业定位、明确的目标设定和可行的通道设计,而职业定位是*基础、也是*关键的环节。一个人的*佳职业定位及职业规划由三个系统来协同决定,即职业取向系统、商业价值系统及职业机会系统。地域的选择是职业机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现在更多的求职者却本末倒置,太过倾向于对地域的选择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需要。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