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专家解析梅雨划分标准及预报难点

2014-05-23来源 : 互联网

梅雨是我国内陆地区的持续性降水,极易引发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在我国淮河流域防汛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降雨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对于淮河流域的防汛工作至关重要。那么,梅雨预报和传统的暴雨预报有何不同呢?它的难点又在哪里呢?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席气候**周兵告诉记者,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的阶段性产物。影响梅雨强弱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来自于不同关键区海洋信号、高原积雪、亚洲季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中高纬度环流系统等大气内外强迫因子的影响,比较直接的是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系统。比如,青藏高原积雪具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是影响亚洲夏季风降水的重要因子之一,并直接影响梅雨期降水。青藏高原积雪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一直为短期气候预测实践所重视,主要结论可以理解为:前期冬、春季高原积雪偏多(偏少),东亚夏季风暴发偏晚(偏早),强度偏弱(偏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偏少)。因此,在预测预报过程当中,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便是梅雨预报的难点,而预报员在实践中比较关注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活动特征、梅雨环流形势的建立。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在梅雨预报预测中,数值预报产品和模式动力统计技术的应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同时,周兵指出,中国梅雨在时间尺度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划分为梅雨季节、梅雨降水阶段、梅雨天气过程等。因此,国家气候中心与国家气象中心在气候预测与天气预报的关注点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科学准确的预报需要更为客观的监测。过去,梅雨监测曾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监测指标的不统一,各地对梅雨现象的理解不同,***业务与地方业务不能互动,多时间-空间尺度动态特征难以体现等。1980年至1981年间,全国曾开展了梅雨监测指标的大讨论,但两年的讨论*后也未能在实践业务中达成统一,*后仍延续着地方梅雨监测指标和***5站梅雨监测指标。由于省与省(市)间指标不同、区域不同,加上梅雨在时空上存在变率,难以在相同的平台上统一和会商,从而制约了梅雨研究业务的发展。

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下发《梅雨监测业务规定(试行)》。新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以往各地不同的监测标准,进行了规范、统一,使得梅雨监测、预报更为科学化。

此外,气象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涉梅”地区共同开展梅雨天气形势的大会商,而其**即在于提高**型梅雨的预报准确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规范梅雨划分标准,对促进梅雨学科研究和预报业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业务单位只需要考虑全国汛期的大形势,抓住大范围的雨带位置,对入(出)梅时间做粗略的预报;而各地区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做细化的、有侧**的预报。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