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点问题,撰写科普文章,制作演讲幻灯......当走下讲台,坐到诊室,当听到自己脱口而出的、与以往不同的答案......不禁会回*这忙碌充实的一个月带来了什么,是的,一个转变已然发生:科普,不只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个使命。
曾经以为,科普只在《健康之路》、《养生堂》,只在《健康北京》、《健康报》上......关注后才发现科普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随着网络和**的普及,科普变成了随手可看,随时可听的信息。通过生动的讲解,很多问题通过科普宣传就能解决,医生做科普已经是大势所趋。
曾经以为,宣讲科普很容易。参赛后发现:没那么简单。*先,标题要醒目,其次,导语一定引人入胜,第三,内容要深入简出,让一个外行听得懂,掌握的住。演讲过程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讲的**突出,引人入胜,有张有弛,节奏紧凑。科普路,漫漫其修远......
曾经以为,医生只要严谨、负责。通过科普,我看到了同样重要的特质:情怀。一个有情怀的医生,会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缓和矛盾,平息对方的焦躁情绪,更能柔软内心,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看到希望,看到正能量。
曾经以为,科普很远;现在知道,就在身边!科普天地广阔辉煌,迎接大家的有诗和远方。
消化科 索宝军(北医三院**届青年健康科普演讲比赛二等奖获得者)
前一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异常*爆,网络上流行用舌尖体造句,我也给大家来一段:
在觥筹交错之间,在餐具碰撞产生的美妙交响中,在筷子与食物的默契配合下,热情灵活的幽门螺杆菌以南北美食为跳板,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随着浓郁鲜香的食物进入唇齿之间。
通过这段话,我想大家对本文的主角——幽门螺杆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是一个吃进去的细菌。
所以我把它称为-舌尖上的幽门螺杆菌。
不是说环境中存在着数以亿万计的细菌吗?这个细菌有什么特殊?
它呀,还真有点特殊。其*大的一个特殊性,就是发现它的研究者,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据此您肯定能推断出,幽门螺杆菌一定是对人体健康影响非常大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有什么危害呢?
1、感染率高
*先它的感染率非常高,如果说有什么致病菌的感染率排**,那就非他莫属了,全世界有超过百分之50的感染有幽门螺杆菌。
2、可能引发胃癌
其次,它存在于胃黏膜及口腔中,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幽门螺杆菌列为**类致癌因子,并明确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而由于饮食习惯、居住条件等因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幽门螺杆菌是怎么传播的呢?
我国的感染率在60%左右,看到这里,大家有点紧张了,那幽门螺杆菌是怎么传播的呢?
大家已经知道,它是“吃进去的”。
幽门螺杆菌生命力**顽强,传染性也**,可以通过手、不干净的食物、餐具等途径传染,正是“病从口入”。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明显的家庭内聚集现象,所以,主要的传染源可能来自于家庭成员,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等。也就是说,长期、密切接触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重要渠道。
感染一定会得胃病或胃癌吗?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得胃病甚至胃癌吗?前面说过,我国成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60%左右,而胃病患者却并没有那么多。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一定都得胃病。
因为疾病的发**展还与其他多种因素相关,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特别是遗传因素。但是,如果您有长期胃部不适,或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或者有胃癌家族史,那您就属于我们所说的“高危人群”,就要引起重视了。
如何检测幽门螺杆菌呢?
看到这里,肯定有不少人都在想,我得去查查,对吗?
那如何检测幽门螺杆菌呢?
非常简单,因为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大量尿素酶,根据这个特点,我们给予患者口服特殊标记的尿素,它进入胃内和尿素酶发生化学反应,其产物*终通过肺内的气体排出,我们通过检测它的浓度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呼气试验”,这种方法非常安全,没有任何创伤,只需吹口气,就能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并且1-2个工作日您就能拿到检验报告。
感染幽门螺杆菌怎么办呢?
不用担心,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国际上已有非常成熟的治疗方案,您只需要去找医生,通过规范、合理的口服抗生素治疗,绝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是可以被彻底根除的。
根除后还会复发吗?
答案是:很遗憾,会。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饮食习惯,也就是共餐的习惯,再次感染新的幽门螺杆菌很常见,所以注意饮食卫生**重要。
这里有两个建议:
**,家庭成员应同时检测和治疗幽门螺杆菌,避免再次互相传染;
第二,实行分餐制,餐桌上摆上几双公用筷,几把公用勺,便能成功阻断幽门螺杆菌在餐桌上的“横行”!
*后,针对今天的内容我编了一*打油诗,送给大家:
高危人群请注意,
检查只需吹口气,
杀菌要去找医生,
生活方式来改进!
(编辑: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