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作坊”豆腐 流入王府井市场

2015-11-24来源 : 互联网

生产设施**简陋、卫生环境十分恶劣、产品根本不经检验……在朝阳区高安屯与通州区邓家窑交界处的一出租房内,有这样一家生产加工豆制品的“黑作坊”。这个“见不得阳光”的小作坊每天产出数百斤豆制品,产品所销往的地点则是王府井阳光菜市场。近日,本报记者对该“黑作坊”进行暗访,记录下了其生产加工和交易的过程。

作坊内生产设施简陋,环境恶劣。

一名女工在作坊内忙碌着。

获得线索

“边缘地带”藏黑作坊

10月初,举报人向本报反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开车来到“黑作坊”所在地。这里的周边及内部加工环境又脏又臭,也不知这里的豆腐流向了哪里,希望记者能够关注。

据了解,2002年,朝阳区垃圾无公害处理中心建在了朝阳区高安屯村,为**村民健康,整个村的村民都已被异地安置。

举报人所说的“黑作坊”就位于朝阳垃圾无公害处理中心东侧不远处的一片房屋中。知情人称,这片房屋是一名男子在2005年盖建的,随后将其中的部分房屋租给了目前做豆腐的人。

通州区邓家窑村委会工作人员表示,该作坊地处两区交界,“但具体属于哪边管,需要查看图纸才行”。

暗访作坊

取水井位于臭水沟旁

10月14日上午,记者驱车从通州物资学院向北,穿过一片废弃的公寓后,在一条在建公路西侧两米高的路基下,终于找到了被举报作坊的所在地。如果不是有人指路,很难发现此地。

作坊四周杂草丛生,通往这里**的道路是一条坑坑洼洼、仅3米宽的土路。作坊旁还有一条2米多宽的水沟,散发着恶臭。

知情人介绍,臭水沟北则几米处有一口自备井,加工生产豆腐的水全部来自于这口井。

加工者时刻保持警惕

记者观察,豆腐作坊由几间只有窗户框而没有玻璃的出租房组成,面积大约50平方米,包括几名女子在内的六七个人正在里面忙活。记者靠近窗口仔细查看时,屋内一名男子快步走出,警惕地问:“你找谁?干吗的?”

“路过的,想问厕所在哪。”记者回答。男子指向作坊西北侧,目送记者走过去,随后又跟上来“陪同”记者一同如厕。事后记者只好离开。

经过准备,次日上午,第二名记者以找人为由来到作坊。刚踏进院门,院内的一条大狗不停狂吠,院内还停放着一辆尾号为“5808”的红色面包车。后经证实,该车用于每天送货。一名男子从西侧加工豆腐的屋里探出头,问记者找谁。

“是×××介绍过来的,让我来找×××。”记者从容地作答。听是熟人介绍,男子终于让记者进了屋。

生产“车间”苍蝇横飞

屋里环境极差,地面上污水横流、满是豆渣,空气中散发着酸臭味,屋顶及四壁布满灰尘,大大小小的缸、桶、盆摆放凌乱,这些容器内壁都有一层厚厚的油污,大批苍蝇一会儿趴到上面,一会儿在空中盘旋……

这里未悬挂任何营业执照。一间加工房内的两侧有三个灶台,灶台上放着煮锅,一根脏兮兮的水管一头直接放在一口煮锅内。灶台旁摆放着加工豆腐用的蒸布和木板,虽然很脏,但仍然还在使用。生产现场,两名女子和一名男子将加工好的豆腐一摞摞放入地上的白箱子里。距离白箱子不远处,装黄豆的编织袋被放在墙角,袋子已被污水浸湿。

日产三无豆腐数百斤

在灶台旁堆放着标有石膏的编织袋,工人不时从袋内将白色粉状物混入磨制好的豆浆中。

据了解,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为使豆浆中的大豆蛋白凝结,需要用盐卤或石膏“点卤”,这样能使分散的蛋白质颗粒聚集到一块儿,成了豆腐脑后再挤出水分,就变成了豆腐。

记者问工人为什么不用“卤水”点豆腐。工人说:“用卤水点豆腐,每斤黄豆只能加工出2.5斤左右的豆腐,而采用石膏,每斤黄豆却能加工出大约5斤豆腐。产量提高了,利润自然就高了。”记者询问其加入的石膏的种类,工人没有回答。

另据一名女工介绍,“加工点规模有限,每天顶多生产500斤豆腐”。但除了豆腐外,这里还加工一些豆腐皮、豆腐泡等制品。

标签: 食品安全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