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5-11-18来源 : 互联网

猪瘟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临床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型性和不明显型猪瘟。

猪是猪瘟病毒的**易感动物,病毒主要经过口和鼻进入猪的机体,扁桃体是病毒复制的*初部位。急性型和迟发型病猪缺乏对猪瘟病毒的免疫反应,而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在感染期可产生一定的中和抗体。

根据病情,病程分为5种情况。

*急性

突然发病,高热稽留(40℃~41℃),全身痉挛,四肢抽搐,耳尖部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卧地不起,很快死亡。

急性

*常见,眼部有多量脓性分泌物,甚至眼睑粘连,后期可见皮下出血或出血斑,先便秘呈干粪球,后排白色黏液,或带有脓血的深褐色粪球,不久后腹泻,灰白色有恶臭的稀粪。公猪包皮积液,浑浊白色有恶臭,高热稽留,病程2周左右。

亚急性

症状与急性相似,但缓和,病程长,3周以上,消瘦,运动失调,死亡率低。

慢性

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体温时高时低,便秘与腹泻交替,耳尖部有出血,*后成为僵猪。

持续感染性(又叫繁殖性猪瘟)

母猪流产、早产,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弱子、健康带毒猪。

剖检变化

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仅有黏浆膜出血。

(1)皮肤,黏浆膜有出血,尤其见于淋巴结、脾、喉、胃、咽、大肠黏膜、会厌软骨、膀胱。

(2)淋巴结肿大,出血,严重呈紫色,切面呈大理石状。

(3)脾不肿,边缘有出血性梗死。

(4)扁桃体出血,肠黏膜可形成扣状溃疡。

与急性相似,但病变不典型,盲肠、结肠,主要是坏死性肠炎,胎儿的畸形。

猪场都对猪瘟病的防疫十分重视,猪瘟疫苗的升级换代也是比较快的,从开始的细胞苗到组织苗再到脾淋苗、脾苗等等,但是猪瘟病还是在猪场时常出现。

为什么猪群进行猪瘟免疫后还会发生猪瘟?

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流行毒株发生较大的变异

我国近年来猪瘟病毒流行毒与古典猪瘟病毒之间已有较大差异,核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2.2%~84.3%和87.9%~90%。

免疫程序不合理,有免疫空当

哺乳子猪做早了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育肥猪做早了会受上次免疫疫苗的影响,做晚了会出现免疫空白期,引起发病。

做疫苗前后使用了一些影响免疫的药物,降低了免疫反应。例如防疫前后用磺胺药、氟苯尼考、****等,免疫前后消毒也是影响猪瘟疫苗产生抗体的因素。

猪场持续性感染,也称隐性或潜伏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经过,感染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但是却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些感染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主要的传染来源,它们所产子猪往往发生胎盘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即做猪瘟疫苗不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当遇到环境条件变化,如母源抗体水平降低、饲养管理不善(密度过高、通风不良和气温骤变等)、长途运输等均可激发该病。猪场内其他子猪因母源抗体水平降低,也可感染这些母猪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发病。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影响免疫效果,疫苗稀释后,超过4小时或更长时间仍然继续使用;或免疫注射时,有时打飞针,导致实际注入猪体内疫苗剂量不足,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剂量不当

目前不少猪场在进行免疫时,生怕猪瘟苗效价不高,就尽量加大免疫剂量,认为剂量越大越好。但实际情况是:免疫剂量过小,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免疫剂量过大则易产生免疫耐受和免疫麻痹。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