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不想听我说怎么办

2015-10-09来源 : 互联网

心理咨询师

曹浩

夫妻之间的很多隔阂是回避出来的。因为交流让婚姻保持开放的态度,回避则让婚姻的问题沉淀和潜抑,到了一定程度婚姻就会变质。徐薇回到家后,想把自己工作上的烦恼向丈夫倾诉,可能是因为她在工作当中更多选择了压抑,回家倾诉则是一种释放;丈夫回家不愿意讨论工作,可能是因为他在工作当中已经有了过多的宣泄,回家后情绪上的松弛则成为一种互补与平衡。其实,无论回家倾诉还是回避,都是对压力的处理方式。只不过,你想东,我想西,夫妻交流时的内心需要不在一个层面上。

女人在家愿意和丈夫分享工作中的烦恼以及家长里短的事情,表明这个女子是个小女人,她想增加和丈夫的亲密感;如果表现相反,更多地说明这个女子具有大女人的心态,情感上也可能经常处于一个压抑的状态。当然,如果这个男人在外面遭受的压力大于妻子,回到家后,妻子如果再给他谈工作,哪怕不属于他自己的工作,就容易激发起他的焦虑,这种焦虑感来源于工作带给他的心理压力。如果回避对方的情绪,双方都能平静下来,则是一种互补。如果回避反而加大了冲突,就是一种相似,因为回避的实质是对抗。

当然,不排除对妻子情绪的回避是一种胆怯,是潜意识里对自己没有信心。对男人来说,回避还有另一种心态,就是怕麻烦,不愿对妻子的情绪负责。男人的内心总需要更大的自由度,他们无意识地以为自己永远是自由的,女人的心思却像一条条绳,慢慢地把心爱的人捆绑起来。能够理解徐薇为什么那么懊恼,因为女人天生对差异敏感,她们渴望从丈夫嘴里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男人需要崇拜,女人需要疼爱。经常对老婆甜言蜜语就是疼爱的一种方式,女人依赖耳朵,因为听会给女人*大的臆想空间,把自己内心的情结、情绪、情爱都投射进去,自我感十足。即使自己再累,对老婆说一些好听的话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甜言蜜语能够融化女人的内心,平复女人烦躁的心绪。当妻子向自己倾诉工作上的事情时,不妨把这个看成是妻子在需要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不要次次都去**,如果自己不去充当妻子的“耳朵”,妻子就可能在其他环境里去寻找“耳朵”。

当然,作为妻子,也不要过多地在家里跟男人谈工作,除非这个工作涉及双方利益。在家里所扮演的角色与工作无关,丈夫的愤怒可能来源于妻子的边界不清,妻子的焦虑感引发了丈夫的焦虑感。如果妻子真的想在工作上得到丈夫的帮助,*先要让他觉得安全。不妨从其他方面谈起,采取围攻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进攻的方式。其次,不管丈夫对你的工作说什么,千万不要纠正他的观点。多数比较有智慧的男人,骨子里盼望女性稍微有些弱智,在强势心态下,他们更能表现自己的忍让与宽容。智慧的男人把清醒的女子看成是一种危险,虽然我们知道任何婚姻内的伪装都如同皇帝的新衣,但婚姻里都没有“演戏”就没有**。*后,感激他,给他正面回馈,让男人感觉陪你说话物超所值。这样就可以刺激他的荷尔蒙,使他产生愉悦感,下次你要同他说话聊天就会容易些。

没食欲、睡不着觉、醒得早、不爱说话、不愿上学、喜欢在家安静地看书、老觉得手机响、吃饭也要刷微博……不管小孩、大人还是老人,不论自己还是身边人,都可能有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小“怪癖”。可你知道吗?这些表现背后其实可能隐藏着心理疾病。

年轻人

老刷微博,信息依赖

在外企工作的孙**忍不住时刻刷微博,总担心漏掉*新的信息,因此失眠、食欲下降;平时总觉得手机响,一旦忘带手机就坐立不安,感觉错过重要的事。

信息社会里,许多人认为掌握信息越多,离成功越近。许多白领不得不拼命获取各类信息,强迫自己更新知识储备,可大脑里的“仓库”装太满,让自己紧张、浮躁、焦虑,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信息依赖还衍生出各种心理障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现,71.8%的受访者认为手机依赖现象很普遍,89.8%的人承认自己有“搜索依赖症”。这是因为手机和搜索引擎让信息来得更迅捷,但严重的信息依赖却可能转化成强迫症、焦虑症。

遗漏一些信息总难免,况且信息并非决定成败的**因素。感到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有计划、有规律地获取信息,有节制地消化新信息。休息时放松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得更远”。养成看报习惯,因为报刊经编辑筛选,阅读很省心,还可看到深度分析与评论。

中年人

凌晨早醒,心境障碍

54岁的老陈快退休了,工作压力却还很大。他*近总在凌晨三四点突然醒来,再也睡不着。中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群体,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调查发现,45%的中年人经常失眠或早醒,多因心理压力大。

早醒常伴随醒后浮想联翩,回忆以往得失或反复思考、揣测某件事,脑子里乱糟糟一片,越想越烦。早醒除少数因疾病引起外,大多数都与压力大、忙于应酬、老加班、对前途过度担心有关。这些职场负性事件带来不安全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加上失眠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积累可能诱发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早醒又是抑郁症的伴随症状之一,若反复早醒,并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消沉等症状,需尽早找心理医生诊*。

*早醒应从抗抑郁入手。俗话说,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说明*失眠有难度,需要耐心。患者*先要控制和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有助减轻压力。其次应长期适度锻炼,*好每天晚饭后锻炼1~2小时,以身体微微出汗、不过分劳累为标准。

老年人

沉默少语,可能抑郁

郑先生的母亲72岁,近日反应变迟钝,跟她说话爱理不理。家人以为是认知障碍症,带她看神经内科,医生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疑为老年抑郁症。

抑郁症是老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7%~10%的老人患抑郁症,患躯体疾病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许多老人沉默少语,不愿诉说内心的痛苦,有意避免与人交流,类似认知障碍症,而抑郁症状往往被掩盖,容易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老人适应能力差,加上不断出现退休、亲友去世、健康恶化等负性生活事件,压抑的心情得不到疏导,会产生抑郁情绪。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调查发现,负性生活事件是老年抑郁症的罪魁祸*,以晚年丧偶居*。研究显示,独居老人难以获得必要的照顾和心理支持,容易抑郁。

子女要关注父母的心理状况,当他们出现老怀疑自己有病、思维迟缓、不停发牢骚等表现时要警惕。老人要多与他人交流,和朋友一起打打牌、下下棋、练练书法;也可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如打太极、逛公园、慢跑等。参与集体的社会性活动,要比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区要多开展老年活动,给老人们提供一个社交平台,走出家门。

儿童

不愿上学,是种焦虑

9岁的小洋品学兼优,可转学后天天吵着不想上学,不跟同学交流,半年都没好转。学校心理老师推测是学校恐惧症,建议看心理科。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是我国儿童心理门诊常见心理障碍之一。患儿多表现为对课堂、同学有恐惧感,不愿进校门,谈到学校、课本、老师等关键词就发脾气,有头晕、**等生理反应。家长常认为是孩子装的,意识不到背后严重的问题。

学校恐惧症有3个原因。一是孩子自身过分敏感,承受能力差,受点挫折就受不了。二是家长性格懦弱、不善交际,导致孩子形成防御性消极心理机制;过度溺爱让孩子难以适应分离状态。研究发现,超2/3的患儿家长过分关注成绩、期望值过高,剥夺孩子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权利,使之丧失求学乐趣。三是学校重智育、轻情商,孩子常被批评、欺负等会让孩子**上学。

孩子厌学,家长不可粗暴地批评孩子,而要耐心沟通。可正面引导,如告诉孩子,不上学就当不了科学家、警察。改变教育方式,多给感情支持,少些溺爱。焦虑症状严重时,可与老师商量暂不上学。复学要循序渐进,靠近学校,走进学校,坐进教室,听课一小时、两小时……一步一步让孩子适应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应及时表扬。有生理症状的要排除躯体疾病。

青少年

喜欢宅着,社交障碍

16岁的佳萌暑假期间三周没出门,窝在家里看书、玩电脑。父亲让他出去走走,他依然我行我素,连*喜欢的姥姥来了也不见。现在许多青少年跟佳萌一样不愿出门,日前,《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60.87%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到1小时。

适度“宅”能休养身心,但长期不与现实社会接触会影响性格或行为模式。轻者无法正确评价自己,变得自卑或自负,性格内向、偏激,生活态度消极,不爱交流。重者出现社会退缩、情感淡漠等社会功能损害症状,患上社交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更有甚者出现少语少动,或自言、自语、自笑,把自己关在屋里发呆,对家人漠不关心,患上精神分裂症。

“宅”族的心理成因有社会文化转型为陌生人社会、社会信任度下降、电子产品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等。出于安全考虑和成绩至上观念,不少家长没意识到“宅”现象的危害性,甚至表扬孩子不出去乱跑,比“野孩子”文静。这种正向强化让不少成绩好、爱看书的孩子也加入“宅”族。  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简单说教往往适得其反。家长不妨做好榜样,与邻居、朋友多交流、多串门,鼓励孩子外出运动,同时教会孩子如何辨别好人坏人。青少年应“宅”而有收获,比如上网结识有同样爱好的朋友,也可拓展兴趣,如读书、绘画等。还要“宅”得健康,保证饮食规律,睡眠充足。如果出现心理障碍,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标签: 休闲养生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