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么避免农村金融机构的脱农

2015-09-09来源 : 互联网


我们认为,下发该文的*主要原因,还是在针对地方**平台负债、影子银行的调控日益严格的背景下,担心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农村金融机构深陷其中,正如在上世纪90年代,风险失控曾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困境,进而造成大量机构撤并和“离开农村”。同时,虽然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较小,影响有限,但下发该文也有利于保持监管和调控政策的一致性。

当然,令人担心的是,该文从另一个侧面似乎证明了,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类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在内的所谓农村金融体系,当前的业务“脱农”现象再次变得非常严重,以至引起监管部门的风险关注。客观上讲,2006年以来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上近年来对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引导,使得农村金融“缺血”有所缓解。但是,由于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培育,同时也缺乏金融供给的持续“造血”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的“脱农”早晚又是必然的。因为在商业化、市场化原则下,风险收益的比较使得任何金融机构都更愿意选择非农业务。

反过来看,该文对于农村金融业务的强调,仍然只是政策习惯使然,并没有更多突破点。*大的意义,还是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避开调控风险。在调控之前,地方**平台显然都是**业务,农村中小银行业也在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链中获得****。在调控加码之后,并不足以使这些机构转回到风险收益比仍不理想的农村,而是迫使其在监管框架内寻找其他“脱农”路径,也不足以根本上解决其风险敞口。

如果从源头上看,农村金融机构的问题不在于自身,农村金融的困境也源于金融之外的因素。不得不承认,在农业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缓慢、人为城镇化造成城乡差别和“剪刀差”更加严重、农民收入和福利提升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也缺乏稳固基础,何况还有相应制度和信用环境的缺失。这些都提出对发展思路、政策环境、增信机制的迫切创新需要。

回到农村金融机构身上,过度追求商业化运营和风险控制,必然使其早晚远离农村。要改变这些,**或者要大力发展真正的合作性金融组织、政策性金融业务;或者依靠法律形势来约束特定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规模,并且给予相应的财税优惠;或者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价机制,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风险回报补偿。

此外,要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扎根“三农”,还需要其投资人和股东注重本土利益,把风险收益之外的因素也作为投资价值考量。国外一些成功经验表明,这就应使这些机构摆脱大型金融机构的附庸地位,使其股权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尤其是以来自地方和社区的民营资本为主。

可以说,农村金融改革成功与否,不是几份文件所能做到的,也不是行政意愿所主导的,而是应设计出合理的持续制度**,使选择涉农业务真正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


标签: 重庆创业招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