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曾经无法阻挡的海底捞,在近两年的“*锅大战”中正逐渐归于平淡。不论是海底捞在“憋大招”,还是变得“成熟”了,不容忽视的是,面对竞争加剧的市场格局,海底捞需要坚守和改变。
个案
有些故事看似偶然,但其是否发生,兴许只是时间问题。
近日,被媒体披露的一则与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有关的、前员工敲诈公司的“故事”便是如此——一离职的海底捞员工因自己的建议被公司采纳后,并没得到升职、奖励而心生不平,于是,其利用手上掌握的人事信息向原东家索要50万。
如今,此事已经进入法律程序。只是,新金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个看似**的个案,却早在海底捞埋下了“种子”。
“以前,我的同事离职时,也做过‘这方面’的准备。”曾经在海底捞就职五年,且做到管理岗的余菲(化名)对新金融记者说。
在余菲看来,企业内部的钩心斗角、拉帮结派是事件的主因。“现在是耍嘴皮子的时代,还有,如果新进员工与之前的管理层有裙带关系,就会‘发展’得比较快。一些员工因此心理不平衡,离职时就想‘报复’公司。当然,这只是个别,也有一些是因为员工本身的素质所致。再有就是,虽然有报复心理的人不少,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很少。”
敲诈事件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差评”和猜测。
“不迷信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了吧”“缺乏诚信的企业,缺乏安全感的员工……”互联网上不乏这样的评论。
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此事不足以说明海底捞和其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变差,但二者之间已有“嫌隙”或海底捞对员工的奖励机制在执行时出现偏差也有可能。
彼时,海底捞设立了员工“金点子排行榜”,月月评金点子,评上后,会奖励200-2000元。而海底捞董事长张勇也曾对媒体表示,“员工比顾客重要。”海底捞曾经有过一个规定:做店长超过一年,不论什么原因离职,海底捞都要给8万元的“嫁妆”。即使是被对手挖角,海底捞都会遵守它的**。
海底捞方面并没有就敲诈事件作出回应,对涉事案件,海底捞是否没能履行诸如“金点子”的**抑或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也没有给出回复。更没有明确表示海底捞是否还在执行与部分离职人员有关的“嫁妆”的“规定”。
“累”是多数海底捞员工在这家公司工作的切身感受。据一海底捞员工称,海底捞的大部分门店都是24小时营业,员工的工作时间是两班倒,“拿健康换*而已。”
但与之相比,他们更不愿意“累心”。“不知从何时起,公司**了各种制度,为了迎合高层,各种不合理的要求随之而来。比如,**只会根据他的想法来压制你,如果你的存在影响到**的前程,那么就会被更加强烈地压制……”
“海底捞的问题出在其‘家文化’的企业文化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家文化’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此时,企业管理更应该依赖制度。”曾经的小肥羊高管、天亮餐饮定位咨询机构创建人赵天亮对新金融记者说。
“个人认为,海底捞是一个非常**的企业,在处理员工关系上也远比一般的企业**。但敲诈事件应该跳出事件本身来看,它折射出的是,餐饮行业多年来用工难的问题。”北京沣之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席顾问杨铁锋对新金融记者说。
杨铁锋表示,除了餐饮企业自身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外,大环境的影响,让原本规范的企业在面临员工劳务问题时更加“为难”;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员工抱着投机的心态抑或“快速致富”的想法,引发了这一悲剧。
变化
如果将敲诈事件归于“悲剧”,那么比之更大的悲剧在于,2014年年末,海底捞被认为正在沦为“二流公司”。
在一篇题为《海底捞正在沦为二流公司》的文章中,海底捞的服务方式、单一业态和组织结构被诟病。“海底捞出问题了”的疑问也随之多了起来。
杨铁锋并不认同海底捞正在沦为二流公司的说法,相反,在执行多元化发展战略和专业化发展战略的餐饮企业中,他更看好执行专业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这样的企业,通常不浮躁、能踏实地做好一件事。”
“如今的餐饮行业不乏一个投资人同时经营五六个品牌,但要使这五六个品牌在全国都能做好,且能做好5-10年,并不容易。短暂的,依靠噱头抑或是模式创新赢得的市场,并不能成为品牌发展的**之计。”杨铁锋表示。
然而,一知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海底捞因扩张速度加快,企业内部系统构建的复制能力正在变差,再加上餐饮行业原本较高的离职率,难免出现问题。
据公开报道和来自海底捞官网的信息显示:海底捞2004年在北京开了**家店,2007年开了14家店。在2012年时,开店数量不足70家。2013年82家。2014年109家。其还在新加坡开有2家店、美国洛杉矶1家店和韩国*尔1家店。
从开店速度上看,海底捞近两年的发展似乎并未受阻。不仅如此,海底捞还涉及了其他领域。
上述知情人士称,海底捞做了冒菜,以后也很有可能涉及其他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