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艳 茶香 民富 村美

2015-02-10来源 : 互联网

怀抱着一份景仰,记者来到仙夹镇东里村,这个小小村庄有位获得孙中山亲颁旌义状的郑玉指。

“曾祖很少回来,他的事情我们知道得不多,只听说他救过孙中山,后来孙中山特颁一张旌义状给曾祖。”郑玉指的侄孙媳妇黄秀环带记者来到郑玉指的故居和曾经读书的书房。“这屋是他读书的地方。”在古厝左边,有一处相当破落的房子,村里人称它为“书房”。看到有人来采访,邻居们都围了过来,好客热情的村民纷纷赞誉年轻时的郑玉指是那样好学。对于他后来对辛亥革命的支持,大家则语焉不详,只是一个劲地夸他是一个大公无私、胸有大志的人,“为了孙中山,玉指把家当都捐出来了”。

踏上一条3~4米宽、10多米长半新的廊桥,这就来到东里村中心了。“可不敢小瞧了这桥。它叫集庆桥,原名下巷桥,有1000多年历史了。”仙夹镇老干部林文川说,集庆桥原是座石桥,建于1881年前后,由村里侨亲集资兴建的。建成后,东里人往来穿村而过的溪流就**需要一步一石了,因此为东里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方便。2006年由旅居新加坡华侨郑少华重修为廊桥。

东里人很审美,过桥就是五十多亩油菜花,黄黄嫩嫩的花儿在村子**盛开,右边有一道小小的铁索桥,一脚上去颤颤悠悠,可是,不远处可人的桃花让人不由得加快脚步。“村里不止种油菜花、桃花,还将种植三角梅、梅花、百合、月季、葵花,还有樱花、桃花金娘、山珍珠等等。”林文川微微笑着,操着一口几乎没有闽南腔的好听的普通话描述着东里的未来。

几个月后,如果你肩上挑着一小担刚刚采下的茶青,脚下步履轻盈,过了集庆桥,沿着村路走,先是上千盆各种色彩的三角梅映入眼帘,紧接着是桃花烂漫;上千株桃花刚走过眼前,接着的是俊俏的梅花朵朵、纯洁的百合飘散淡淡清香;百合的尽头是绚烂的月季,四季开花的月季将点亮东里的每一个春夏秋冬;如果您是夏天来到东里,那么成片成片的向日葵将用灿烂的笑脸欢迎你;还有还有,30亩的桃花金娘和30亩的山珍珠分列路尾两旁,用山里人的羞怯与质朴与你打招呼。

这时,肩上的茶香,四周的花香,还有迎面的笑靥。多美,多美。东里人正用心描绘美丽画卷、美丽生活。

“这些花卉既是我们东里的*特风景又是东里人的绿色银行,可说是集美丽与富裕为一体。”林文川骄傲地说着东里人的长远规划,“我们将在永泰堂创办农家客栈,建设侨乡特色商铺、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依靠香草世界及仙夹镇生态休闲旅游中心的辐射,将东里村打造成文化生态休闲旅游景点。”

此时,我们来到一座古朴而奇怪的小楼面前。“解放初年,一些漏网土匪,扰乱社会*安。1949年,村里特意建起这栋炮楼,还组织民兵轮流值班。”在这座三层小楼前,有个村民说,它保佑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灵山秀水育人才

来到东里前,只知道郑玉指。怀着崇敬之心,行走在方圆3.7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才发现这方灵山秀水养育出的人也特别有灵气。

为了拍张村子的全景图,在林文川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居于高位的一户人家。没料到,竟是遇到2011年永春县秋季茶王赛铁观音金奖茶王郑永裕。

“赢得茶王有秘诀吗?”出于礼貌,记者顺口这样一问,谁知眼前这位素朴的农民竟然有不凡的经历。1998年至2002年,郑永裕到以色列的农场去种蔬菜。“那里人把蔬菜摘下一把,往身上拍两下,就直接生吃了。”郑永裕说,“没见过喷农药的,*多就是洒一点杀菌的药,这种药直接喷在人身上也可以。”郑永裕笑着描绘直升飞机在头顶配药,工人在地面安然劳作的场面。听到这样的说法,很是让人生疑:难道那里的菜不长虫吗?难道那药就如此安全?

环保、生态、安全是郑永裕亲历的农业理念。“他们的这种理念让我受益匪浅。”郑永裕说,2003年回乡创业的他始终不敢忘记。“不好的药肯定不用,肥料也是以复合肥为主。每两次喷药的间隔时间,我都坚持比安全期长一倍。”

苍天不负有心人。精心的培育使得郑永裕的铁观音茶不论是外形、色泽、水色都相当出色。“观音韵特别重要。”他说,“观音茶要有观音茶的味道,不能杂,要纯净、饱满且悠长。”

从郑永裕家带着饱满而悠长的茶香,一路南去,我们要去寻找郑玉指的故居。谁想竟碰到了自制乐器二十多年的农民郑金坤。至今已完成40多根洞箫、5根笛子,58岁的郑金坤笑眯眯地说,“现在正做二胡呐。”

从小就喜欢音乐的郑金坤,1990赴深圳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当地村里的娱乐社。”郑金坤告诉记者,娱乐社缺个洞箫手,于是他就打算去买一把,可是挑来挑去都没有满意的。“不是样子不好,不精致,就是音阶不够准。我就想是不是可以自己做。”那年春节,郑金坤回到村里,就上山寻找材料并做出了**根洞箫。

“一般来说,民间以九节箫为贵。”郑金坤拿出20年前制作的**管洞箫。做工相当精细,箫头、箫尾匀称,表层光滑,孔内侧光洁平整,镶骨及调音插口与镶接平整。做出了**管,第二、第三就陆续面世了。让郑金坤高兴的是,他曾带着自己亲手做出的乐器参加深圳市民间乐团表演比赛先后得过两次特等奖。2005年郑金坤回乡务农,现在是村里南音社社长。

“这是萨克斯,这是乌管,还有长笛、南琵、北琵……”郑金坤的家藏乐器有十几种之多,“每样都玩一点。”老郑的笑脸传递的应该就是老百姓生活**、自得其乐的满足吧。

返程来到村口,镌刻旌义状的那方石碑正在两株大樟树下静默着。入村沿途的500多株油桐树正处花季,白白的硕大花朵,是否让从喧嚣中走来的你内心有一份宁静呢?

标签: 茶文化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