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饮茶习惯从未曾消退 茶文化之茶室

2015-02-06来源 : 互联网

我们民间的饮茶习惯从未曾消退,茶叶的产量和消费力*屈一指,遍布大江南北各式茶馆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只是丢掉宗教感的仪式,渐渐遗落那份精致,喝得随意粗浅罢了……

准备这篇小文的时候,刚刚看完《三联生活周刊》关于“茶之道”的专刊,在茶事、茶史与茶境的层层叙述中,插入对日本和中国台湾茶室的实地走访,看到这些“清幽寂静”的饮茶环境,心里那个“禅茶一味”的茶室,又坚定起来。就从茶空间说开去。

宋明时期是中国茶道的两个盛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在永恒的变化中追寻永生。苏东坡说:茶的至美至纯好像一个道德的卫士,可以使他抵御堕落的侵蚀。茶室空间所置器物是精神历练方法的组成部分,茶室建筑、庭院、花木、器皿、茶果等器物美学,不仅是诗意的消遣,而且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式。由文人、艺术家、僧侣构成茶世界美感与修养的**者,将起自于民间的茶文化推向精神高点。

与唐宋相比,明代文人、茶人对品茶环境、空间选择以及审美的营造更为执着,在明代文人茶空间的绘画作品中可再现当年茶室的风貌。比如唐寅《煎茶图》、《琴士图》,文徵明《品茶图》、仇英《东林图》、丁云鹏《玉川子煮茶图》所描绘的茶道场景无不与自然融合,优雅清净,闲适古朴。与晚明茶人所主张的“茂林修竹、课花责鸟、小院焚香、清幽奇观、名泉怪石”的品茗环境相符。尤其注重对“素”的审美表达,“白衣主人亦坐垫布石上,于庭院礁石前煮茶,花石桌上陈设宜兴紫砂两把、茶叶罐数个,另有白瓷茶杯以及双耳香炉”。由此可见文人品茶的理想境界。明代陆树生在《茶寮记》中记载自家适园中的小茶寮:“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活。”其中的仪式感和审美情趣可见一斑。

中国每一次出现新的饮茶方式,前朝的方式就会被冲击消失,只留下少许痕迹。日本保留了宋明时期茶道沿袭至今。14世纪后,日本喝茶的风气由上到下蔓延,茶会成为风雅之士主要活动,茶室建筑开始在日本流行,京都大大小小的茶室众多,“不审庵”是典型代表。茶室按照禅宗思想修建,天生就有宗教性。建筑追求返璞归真,所有材料都很简单,尽量保持原始状态。茶庭有寂静之美,不蓄意栽种花木,园中石头都有实际用途,或是引路,或是洗手,只有**的园林小品:石灯。室内空间小,凭借窗子将人与自然相连接。台湾茶人对茶室的营造同样倾注了美学宗旨。窗,是房子灵魂的出口,让现实压抑的生命得以寻求出离。窗外,蕴含诗意,更是一种禅意表达,“借景入室”也是传统园林的精华所在。窗外景色无常,而室内道具和茶事日复一日,变与不变在静默中形成止观,产生时间和空间的感应。如果有机会,定要去台湾的食养山房,要提前一个月预订,台北今年主要的茶席都选在这里进行。食养山房的主人说:一个茶空间应该是茶的“道场”,让人不仅能享受茶叶的口感,*好是五感都打开,能闻到花香,也能看到溪水。景的精心选择和看似无所住的设计,将茶道推向精神顶礼。茶事是一场佛事,茶人是一种修行。

我们民间的饮茶习惯从未曾消退,茶叶的产量和消费力*屈一指,遍布大江南北各式茶馆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只是丢掉宗教感的仪式,渐渐遗落那份精致,喝得随意粗浅罢了。在传统文化回归之时,我隐隐看到宋明茶文化之复兴,“禅茶一味”的茶室也属应势而为。台湾茶人把茶室已开到北京国子监,在小小的空间中进行茶艺课程和茶器赏鉴。也许很多人认为它的存在是沧海一粟,会被惊涛骇浪淹没。我坚信,它能滴水穿石。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标签: 茶文化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