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山东碧螺春茶叶习俗

2015-02-06来源 : 互联网

碧螺春茶树的生长环境堪称**、制作取材也是精挑细选、炒制手法也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客观的现象是,东、西山的碧螺春炒制工艺大多靠口口相传,而且以家族传承为主,很容易“跟着感觉走”,而民间炒茶选手之间往往存在着技术“壁垒”。如何能让碧螺春更上一层楼?昨天,东山镇茶叶行业协会在洞庭山碧螺春原产地举办了*届斗茶活动,来自东山茶叶行业协会的8家理事单位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切磋比拼。活动现场设在太湖之畔的东山启园,吴侬、御封、思梅、古尚锦、财源、东壹等东山镇赫赫有名的8家茶厂各自拿出“得意之作”,接受评委们品评。评委们对每家茶厂参评的碧螺春从形、色、香、味等各方面进行了客观、严格的点评,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有的有小黄叶;有的起锅太早,香气不足;有的茸毛不足;有的揉捻过重,茶末较多……评委们把每家茶厂的细微瑕疵都一一指了出来,要求十分严苛。

据传,碧螺春的“斗茶”习俗古已有之。明时东山的“钻天洞庭”帮将碧螺春的前身“吓煞人香”销往全国各地,为宣传茶叶,创设了一套斗茶之法。茶商们本身都会炒茶,他们必先沐浴更衣,焚香祭天,再依传统流程现炒一锅新茶,由多名茶博士依次品评,对茶叶及茶汤的形、色、香、味等做出好坏评价,但*终不排名次。因属于文斗,不伤和气又能促进本领,斗茶习俗受到茶商们的普遍欢迎,后来“吓煞人香”被清康熙帝赐名“碧螺春”而名扬**,茶商们更是年年都要斗上一斗。到了清末,钻天洞庭转变经营方向,斗茶之风日渐衰弱,至今已失传**。“此次活动不作名次排列,仅为促进炒茶水平的提高。”东山镇茶叶行业协会会长严介龙告诉记者,举办斗茶活动旨在深挖洞庭山碧螺春的历史底蕴,重拾东山茶商的*特文化,并通过同行之间的切磋,扬长避短,提升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品质,彰显其**特色。

陈才元是东山茶叶协会中的“老法师”,即便如此,在与同行的切磋中,他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挑拣不到位,许多小黄叶漂在茶汤上影响美观,茶叶完整度还不够……不比不知道,一比才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诸如有人不重视原料,炒茶的青叶长短不一;有人为保持青叶新鲜会用湿毛巾捂牢,却不知反而帮了“倒忙”。现场经过对比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短腿”。“碧螺春在个性化发展中还有不少空间,将特有的碧螺春茶文化,加上一些个性元素,今后很可能就成为一种时尚。”东山镇农林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现场观摩了比赛后表示,由茶叶协会自发组织多开辟一些民间交流的渠道,培养一些民间‘评茶师’,将民间斗茶形成一种可持续的传统,对整个碧螺春产业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标签: 茶文化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