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把酒祭灶君自古民以食为天灶神信仰有渊源

2015-02-03来源 : 互联网

灶神信仰在我国源远流长,古时候,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户户无不供奉。但早期的灶神,并非我们现在常见的黑面长须灶君,而是*神和“先炊”。祭灶的日期,也不是腊月二十三日,而是孟夏之月,宋代以后才演变为“官三民四船家五”的祭灶习俗。

《礼记》将祭灶

列为七祀之一

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的汉民族,向来对灶神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年定期祭祀灶神的习俗,在我国民间*为普遍、*为持久。上至天子王公,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灶神毕恭毕敬、诚心供奉。

灶神,古称灶鬼、灶君。唐以后民间又称之为灶王、灶王爷、灶王菩萨、东厨司命、司命灶君、家主司命、定福神君、护宅天尊等。灶神信仰在中国无疑是起源很早的,可以说,自远古先民**取*的方法和使用灶煮食以后,灶神就随之产生。远古先民如何祭祀灶神,因没有文字记载,我们不得而知。根据现存的古籍,仅能了解周代以后的情况。在收录有大量秦以前礼仪习俗资料的《礼记》中,把祭灶列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并要求士人和庶民必须祭户或祭灶。

孔子智回权臣**献媚于灶

春秋战国时期,有“媚于灶”的说法。《论语·八佾篇》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奥”指室内的西南角,是住宅主神的位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的俗语,意思是:奥神虽然尊贵,但高高在上,灶神的地位虽不如奥神高,但主管饮食。所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献媚于奥神还不如献媚于灶神来得实惠些。

在《论语》中,王孙贾引用这句俗语问孔子,是另有所指。王孙贾是卫灵公的大臣,当时卫灵公宠爱南子和弥子瑕,二人专权于卫国。王孙贾用奥神比喻卫灵公,用灶神比喻南子和弥子瑕,暗示孔子讨好国君,不如巴结权臣。没想到孔子冷冷地说:“这话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向谁祈祷都没用。”

灶神信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流行,还可以在《战国策》中找到证据。《战国策·赵策》讲了一个复途侦梦见灶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卫灵公。原文如下:“卫灵公近雍疽、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复途侦谓君曰:"昔日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日,并烛**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人之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炀于君者,以是梦见灶君。"君曰:"善。"于是因废雍疽、弥子瑕而立司空狗。”在这个故事中,复途侦用比喻手法进谏卫灵公。作为一国之君,本来应该像太阳一样普照**,但卫灵公的光芒却被雍疽和弥子瑕遮住了,如同灶膛里的*光,只要有一个人在灶门前烤*取暖,他身后的人都无法看见。所以复途侦见到卫灵公时,谎称来之前梦见了灶君,用灶比喻卫灵公的现状,提醒他用人不能偏听偏信。这个故事,在《韩非子》中也出现过,只是把“复途侦”改称为“侏儒”。

庄子则把灶神称为灶鬼,还给他取了个奇怪的名字。《庄子·达生篇》说:“沈有履,灶有髻。”意思是:水下淤泥之中有鬼叫“履”,灶

标签: 酒文化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