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过去,普通老百姓做衣服一般都到裁缝店,量体裁衣。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类服装企业开始大批大批地生产成衣,那些旧时的裁缝师傅几乎被逼到难以糊口的地步。但随着个性化的发展,大家对穿着又挑剔起来,逛街时看不到合适的衣服,或者好不容易发现一件款式还可心的衣服,偏偏尺码不符、颜色不舒服,无法遮掩身体的某些缺陷……
于是,做衣服的人又多起来了,一些“用服装雕塑体形”的设计师和店家也脱颖而出。不过千万不要把他们和传统的裁缝店混为一谈,因为这些店家都有自己的设计师,可以对顾客进行全方位的形象打造。今年32岁的瞿贤薇就是这样一位私人服装设计师。
不甘平庸:打工妹丑小鸭变白天鹅
小时候,瞿贤薇的母亲在镇上开了一间小裁缝店。因此,瞿贤薇从少女时代就开始喜欢上了各式服装。一有空闲,她就呆在裁缝店里帮母亲打杂。
高中毕业那年,瞿贤薇没考上大学,家里裁缝店的生意也日趋萧条。于是,瞿贤薇决定外出打工,她凭着小时候跟母亲学会的针车技术,进了广东佛山市的一家服装厂。由于是熟手,加上她脑子灵活,对服装新款式的领悟能力强,半年后就被提升为车间组长。两年后她又当上了车间课长,月薪*高时达到了四千多元。
1996年9月,做了五年多工厂干部的瞿贤薇,已经不甘于工厂里那种制度化的生活了。此时她已有6万多元积蓄,但她没有像身边的朋友那样,要么继续呆在原来的位置上,要么从此嫁人过上平淡的家庭生活。她选择了另一条路——去广州服装设计学院读书。
三年后,瞿贤薇毕业了。凭着经验和大学文凭,她顺利地应聘到广州一家服装企业担任设计师。这时她的工资也只有四千多元,于是有人认为她的大学“白读”了,因为她3年前的工资就有四千元,如果坚持做到现在月薪至少有五六千元,而且这3年里还可以*10多万,加上原来的积蓄,她至少有二三十万了。但现在,她却又成了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妹。不过,瞿贤薇并不这么想,她深信,自己深造3年的价值将远远大于30万。
果然,2000年底,任职一年多的瞿贤薇就当上了公司*席设计总监。职位的提升,使得瞿贤薇的个人价值也就翻了番。当然,公司对她的要求也是挺高的。她要从品牌的市场定位、服装风格等总体方面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完成一个品牌从前期开发到后期的板衣成品系列完成的整个过程,因此,不仅要求她对市场的敏感度要高,不断了解品牌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需求,而且还要具备把握品牌风格和流行元素的有效结合,保持企业品牌风格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与销售部门紧密联系,及时分析市场的状况。
高压下的工作锻炼了瞿贤薇的毅力和恒心,使她从*初的一个只负责画设计图纸的设计师,成长为一个能在整个服装制造流程中*当一面的行业**。但渐渐地,企业里的条条框框,使她愈来愈感觉到了身心的疲惫。她感到目前的环境已很难让她再有个性创意,而对于搞设计的人来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创意,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
这时,瞿贤薇就想:能不能自己干点事情呢?但真正激发她创业的念头是源于一次尴尬的“撞衫”事件。一次,她要参加同学聚会。为了准备好这次聚会,她特意上**服装专卖店,精心挑选了一套当时*流行的衣服,力求做到与众不同。可惜的是,她衣着鲜亮地出现在同学面前时,却发现一位同学的衣着和自己几乎一样,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在同一个专卖店买的。这让从事服装设计的她感到颇为郁闷。
不过瞿贤薇也从“撞衫”事件中得出结论:衣服只要是流行的,都难以避免重复,要在衣着上做到真正与众不同,***的办法就是进行服装的私人设计和剪裁。事实上,瞿贤薇在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发现,**服装虽然被许多人所追捧,但城市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衣着*裁”。而*大程度上追求服装的个性,是选择私人剪裁的年轻人主要的动机。于是,一向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她,决定在广州这座大都市里开一间“只做一件”的私房衣馆。
*一无二:
旧仓库里制造个性“私服”
2003年6月,瞿贤薇辞去那家服装企业的高薪工作。她先花2个多月的时间,做了10件各不相同的衣服。然后到北京路附近的一条小巷里租了个档口,摆上自己做的那几件衣服,“生意”就这样开张了。
从此,瞿贤薇每天守在店里一边做衣服一边卖衣服,形式上似乎与传统的裁缝店没什么两样。初时,由于店里只挂着10余件衣服,看上去既不够“档次”,又不够时尚,所以前来光临的顾客不多。即使进来的顾客也大都是因为看了她那个还算出奇的店名——“只做一件——私房衣馆”,但翻翻那几件样品后就都不声一响地走了。
虽然这种情形有时让瞿贤薇心情不舒畅,但她还是非常乐观,依然每天亲自设计、裁剪、缝制各种新衣。开业一个多月,瞿贤薇又做了好几件衣服,但没卖出去一件。2003年10月1日,节日的北京路人潮如涌,比平时多了几十倍,一个金发蓝眼的外国女人看中了瞿贤薇的设计风格,一口气在她的店里买了三件衣服。这是瞿贤薇创业以来的第一次收获,对她自然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接下来的几天,瞿贤薇也收获不小,国庆节期间共卖出了6件衣服,而且签下了5位顾客要求量身定做一件的订单。
半年后,店里的人流量渐渐多起来,瞿贤薇也就有些忙不过来。于是,她招了两个懂服装制作的女孩子做帮手。2004年春,私房衣馆的生意已经日益红火了,瞿贤薇觉得巷子里的小店愈来愈狭小了。她决定去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供自己大刀阔斧地制造个性十足的私人服装。
但瞿贤薇心里明白,自己要找的只是一间“生产工厂”,而不是商铺,所以金融区的写字楼*先被她排除在外。基于“低成本高效益创业”的想法,瞿贤薇先后看过工厂、车库、仓库、停车场,*后,瞿贤薇选中了位于一座古老祠堂后面的一间旧仓库,这里很偏僻,但离原来的小店很近,而且安静、空旷、市井味十足。瞿贤薇将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这个“神秘部落”,命名为“薇薇工作室”。自从有了工作室后,“只做一件——私房衣馆”就成了专门摆卖衣服和接待顾客的地方,如果有顾客想要瞿贤薇量身定做,就由店员带到“薇薇工作室”来会面商定。
瞿贤薇的工作室虽然外表破旧,但内里讲究,走进去,便可以领略到瞿贤薇简约而又不失华贵的设计风格。整个仓库的面积约90平方米,却能吸引足够多的注意力:地板都被刷成大红色,巨大而空旷的房梁上悬挂着玫瑰红的纱幔,一张透明玻璃台,一幅红色的挂画,挂得满满的时装,简易的板房,几个工人与助手……这里不像是一个真正用来办公的地方,总是放着悠扬的音乐,总看见有三三两两的人凑在一起说说笑笑。工作室空间感很强,所有东西是可以随意移动的,可以任其发挥,开发布会、搭影棚、举行主题Party等等。工作室有时候更像是一个俱乐部。
其实这正是瞿贤薇后来创业越来越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她的私房衣馆和传统的裁缝店不一样,也不能与写字楼、商业街上的那些时装专卖店相提并论,创业初期她无法靠人流量、品牌、手艺等这些“硬件”来赢得陌生顾客的青睐,所以她只能靠过去的朋友关系和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来影响生意。从瞿贤薇一开始创业,她就给自己定下了“专注圈中人,兼顾陌生人”这么一条似乎不合乎市场规律的经商原则。因为瞿贤薇觉得,她卖的是自己的灵感与智慧,是*一无二的设计,她希望卖给喜欢自己这种风格的人,让他们享受到一种另类的生活。
慢慢地,瞿贤薇的“只做一件——私房衣馆”在广州小有名气了。平时来找她订做衣服的,一般都是她在服装界、艺术圈、广告界、房地产、媒体界以及外企中认识的熟人,当然也有不少是通过她的店面而结交的陌生人,但瞿贤薇觉得陌生人只要在店里看中了她设计的服装,就一定也是与自己口味相同的,于是她又会将这些刚刚认识的陌生人归入“圈中人”行列。就这样,她的“顾客圈子”越来越大。由于这些朋友都是很讲究个性穿着的,如果做成商店里的牌子货,就不是朋友们要的*特风格了。“物以稀为贵”,坚持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每种款式只做一件,绝对不大规模地批量生产,这就是瞿贤薇的“私房衣馆”成功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