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无序竞争亟待监管

2014-10-23来源 : 互联网

5年前,受“三鹿事件”的影响,企业销量下降、**收奶,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从今年4月份开始,高价“*奶”已经形成一股席卷全国的风潮,牛奶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记者调查发现,“*奶潮”既是乳业质量提升、市场复苏的结果,也是在现有发展模式下,乳业深层矛盾的集中体现,成为中国乳业面临的新挑战。

涉及广手段多

“三天两头接到电话,有5块的,有6块的。”河北省正定县鸿发奶牛养殖基地负责人杨双六说,联系的企业多数来自上海和东北,每公斤出价要比正常高出一两块*,如果养殖基地把奶提供给*奶企业,一年能多挣六、七十万元。

据了解,一些没有稳定奶源基地的小型乳品企业是此次“*奶潮”的发起者,而且往往是跨区域突击,防不胜防。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辛苦建立的奶源基地频频遭到邻近省份的小企业“骚扰”,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伊利就损失了8个养殖小区的奶源。

除了高价,有的企业还提出了很多优惠条件。比如现在正是储备草料的季节,如果合作社给*奶的企业供奶,企业可以提供几十万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草料,或是***结清其他乳企欠合作社的购奶款。甚至还有一些企业的中层**也亲自上阵,带领“*奶”团队到别的企业的奶源基地里四处游说。

在“*奶潮”的推动下,原料奶价格迅速涨至历史新高,不仅导致部分乳企生产成本短期大幅度增加,影响正常经营,也是今年下半年多个乳制品品牌涨价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以来,企业单方面提高价格到别的企业奶源基地*奶的现象频发,“*奶潮”不仅覆盖了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湖南、四川、辽宁、江苏、山东、湖北等十多个牛奶主产区,而且波及了几乎所有的乳制品企业。

违规几无成本约束机制乏力

类似的“*奶潮”在中国乳业史上已经出现过多次,几乎每次都给乳业带来了伤害。近年来,为了防止“*奶潮”再次出现,各地**和企业想过很多解决办法。比如企业之间相互协商,约定互不*奶,或是和奶农签订长期协议,形成固定供销关系。

在奶源富裕,供过于求的时代,这套约束机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今年“奶荒”形成后,供需矛盾加剧,不少企业在面临缺奶停产时,就将所谓的协议和行业规则抛之脑后。

“另一家企业的老总给我打电话,说能不能不*他们的奶,我告诉他,只要你把从我们这儿*走的奶还给我们,我们就停手。”一家乳企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是恶人先告状。”

企业为了“*奶”,可以不守规矩,而奶农为卖高价,甚至不惜违约。东圪梁奶牛养殖小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与伊利集团的供奶合同到2016年才结束。但今年5月份,东圪梁小区就违反合同,把鲜奶提供给了另一家“*奶”企业。小区的奶站站长说:“违约也好,*奶也好,总之谁给的价高就给谁。”

记者在基层调查时发现,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前,奶农法律意识淡薄、违反合同的情况很多。但面对散户奶农的违约行为,企业表示无可奈何,因为打官司的成本很高,如果一场官司只能保住一个奶牛小区,企业耗不起。

严惩恶性竞争“治标”完善产业链条“治本”

专家表示,今年无疑是中国乳品行业发展的一个好时机,但如果乳品企业间继续以许诺、利益诱惑等手段争*奶源的话,必将影响生鲜乳的收购秩序,到最后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针对“*奶潮”,一些大型乳企认为,一些中小乳品企业在大型乳企多年来建立的稳固的奶源基地*奶,不仅造成投资企业损失严重,也打击了企业建立奶源基地的积极性。

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张维银说,目前的监管措施已经比较完善。因此,有制度还要坚决执行制度,严厉打击那些收购不合格奶的企业,抓住一个打击一个;企业之间也应该相互遵守规则,对破坏规则的企业一定要惩罚到它痛为止。

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说,要从根本上杜绝*奶现象,就需建立奶价协调机制和第三方监测机制稳定市场、规范秩序。

此外,专家还建议,**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科学监管等方式,促使奶源提供者和乳制品加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牧场、收购一些奶源基地,实现产业一体化,通过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食品安全链条更为坚实、牢固。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