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小兰花”茶属历史名茶。据史料记载:舒城古属舒、庐二州,早在唐宋时代兰花茶既有盛名,并被列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土贡中列有茶的共有17州,有…庐州”;《建炎杂记》载:“庐州,有舒城王同茶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舒城县志》载:“茶,出晓天主簿园、毛坦厂”;《宋史·食货志》、《梦溪笔谈》等都记有舒州茶叶。《制茶学》、《中国茶叶大辞典》、《安徽茶经》、《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国茶谱》等**图书中都有舒城小兰花历史记载。
以前舒城兰花茶有两种,舒城晓天、山七里河、梅河、毛竹园等地,主产大兰花;舒城南港、沟二口等地,主产小兰花。本世纪50年代后因改制“舒炒青”,兰花茶产量减少,且都为小兰花。大兰花现已**生产了。1980年代舒城县在小兰花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开发了白霜(桑)雾毫,皖西早花,1987年双双评为安徽名茶。从此,形成了舒城小兰花茶产品系列。小兰花茶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芽叶相连于枝上,形似一枚兰草花;二是采制是正直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兰花香,故而得名。
关于舒城小兰花茶名的来历,在茶区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清朝年间,舒城白桑园有一名叫兰花的姑娘,心灵手巧,炒出的茶叶香味突出,形似兰花,山东茶商十分喜爱,随出高价包收,于是兰花姑娘拼命地日夜兼制,不幸劳累过度而亡,乡亲们为纪念她即将此茶取名兰花茶。
舒城小兰花茶是用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三叶的正常芽梢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烘青绿茶,共分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级别。其品质特征:外形芽叶相连成朵,自然舒展,色泽翠绿显毫,冲泡后如兰花初放,枝枝立于杯中,带兰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成朵,叶质厚实耐泡。
舒城小兰花的制作工艺*特,尤其是传统手工制法非常讲究,工艺为:鲜叶采摘→摊凉分级→锅炒杀青、做型→炭*烘笼初烘→拣剔→足烘→包装。杀青是炒制兰花茶的关键工序,采用特制的小竹丝把在两口并连斜锅茶灶中完成杀青、做型;其干燥也十分特别,采用当地红木炭*烘笼进行初烘、足烘。九十年代初,为适应市场需求,结合传统制作工艺,成功**舒城小兰花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舒城小兰花茶的生产水平和效益。
舒城小兰花产区环境优美,境内百余公里群山起伏,海拔多在300-800米,***自然保护区“万佛山”、****级风景旅游区“万佛湖”镶嵌其中,青山环抱、林木葱茏、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漫射光较多,***,终年云雾缭绕,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植被丰富,得天*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茶树新梢氨基酸、水浸出物等物质的形成,有利于良好香气和滋味等优良品质的形成,茶叶采制时正直漫山兰花竟相吐蕊飘香时节,茶叶吸附花香*具风韵。县内**茶山有白桑园、琵琶田、磨子园、龙眠山、黄土关、香炉山、小麦岭、古吉寨、天子寨、滴水岩、寒山、*山、色树、石关、云雾山等10多处。
在众多历史名茶中,“舒城小兰花”茶久负盛名,早在唐宋时代生产的茶叶就被列为贡品,以其“形如兰,香如兰”的优异品质而享誉大江南北,1958年9月16日,伟大**毛主席视察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时,有感于舒城小兰花的优良品质,发出了“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的伟大号召。***总理曾于1995年8月5日视察舒城茶叶生产,极大地推动了舒城茶叶发展。舒城小兰花在国内各类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屡屡获奖,共获金奖、一等奖等50多项奖项。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茶业发展,2002年“舒茶早”茶树良种通过国家审定,2004年制定了舒城小兰花省级地方标准(DB/T451-2004);2008年成功注册了“舒城小兰花”茶证明商标,并获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使用;2009年成功注册“舒城小兰花”地理标志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