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是人口红利的消退,它将主导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截止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02亿,并正以年均800多万的速度快速增加。结合日本的经验可以发现,医疗健康产业潜力*大,养老产业将闻风兴起。未来多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是人口红利的消退,它将主导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本研究系列将深入分析人口红利与经济新常态间的逻辑关系及对主要消费品的影响。本文**研究人口红利消退后,老年消费品的成长空间。1.老年消费相关产业景气持续上行人口红利的趋势性变化对一国经济产生基础性的影响。人口红利的消失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抚养比上升,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站在现在的时点往前看,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上升2.5倍,到2050年达到4.18亿。新兴经济体老龄化速度更快,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长7倍,到2050年超过15亿人。中国正在加速迈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红利消失后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行业格局也将转变。从美国的经验看,中年人群对个人护理及服务、个人保险的需求上升,而老年人群对医疗**、家政服务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医疗健康消费支出占税后收入比例较65岁以下人群占比高出近8%。从日本的经验看,1980~1998年期间,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食品饮料支出占比下降8.1%,房租水电气支出占比上升6.7%,娱乐文化支出占比上升4.1%,医疗护理支出占比上升1.2%。按日本家庭消费GDP平减指数折算,18年间医疗护理支出增长78%,平均每年的复合增速为3.3%。老龄人口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高于总人口。一方面老龄人口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灾人群,WHO研究表明老龄人口的慢性病死亡率是其他年龄组平均水平的11.8倍;另一方面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老龄化进程中高龄化程度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近年来80岁及以上人口增速为4%,高于60岁及以上人口增速的2.6%;80岁及以上人口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1/14,上升到2009年的1/7,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5。老龄人口的医疗卫生支出较高。OECD的一些成员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医疗卫生支出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有学者预测美国85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医疗卫生支出是65-74岁人口的3倍,是75-84岁人口的2倍。同时人口老龄化是推动长期护理支出的主要力量。随着老龄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失能、半失能比例的上升,门诊、住院支出会相对下降,而护理支出相对增加。尤其到了个人生命的后期,长期护理支出费用明显增加。当然受益于人口老龄化的行业不止医疗护理,包括与老年人消费习惯和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中医疗健康、养老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行业。我们结合日本的经验,对这两个行业随老龄化进程的发展状况做详细探讨。2.医疗健康产业潜力*大2.1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受益于老龄化进程医疗健康行业伴随人们的生老病死,一国的人口结构直接影响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挪威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9055美元,排****,老龄人口占比15.5%;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322美元,位列100名开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总费用持续增长,占GDP的比例由78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4%。需要注意的是,老龄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受到收入水平、医疗**体系效率、医疗资源配置等诸多限制,社会对老龄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增加,我国2000年以后老龄化与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相关性转正,且在医疗卫生支出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从需求角度看,一方面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02亿,并正以年均800多万的速度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老龄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逐步上升,4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显著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从1993年的540.3/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645.4/万人,约是35-44岁人口的3-4倍。慢性病老人对专业的医疗护理和配套的产品服务需求相对更大。医疗健康服务供给方面,医疗机构的设置通常参考每千人口床位数这一指标。1980-2011年我国每千人床位数增长了70.4%,而同时期大部分国家每千人床位数有所下降,说明从规模上看我国医院床位数增长赶上人口增长速度,但医疗资源相对于庞大的口基数仍显不足。目前我国医院结构存在失衡,医疗服务机构中**医院数量占比约2/3,床位数占比达87%,**医院效率低,同时民营医院发展不足,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床位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体现在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三级医院的病床利用率在2010年以后普遍达到90%以上,而一级医院长期在60%左右徘徊)和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相对较多。从以上两点看,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在两个不同的维度有很大发展潜力,一是**规模,二是相对效率。2.2日本医疗产业随人口红利消失持续发展日本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1961-73年日本人口加速增长,人口增长率自74年以后有所放缓,200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日本的人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1990年达到78.8岁,2011年达到83岁,远超世界平均水平70岁,也高于亚太地区的平均水平76岁。一方面出生率不断降低,人口增长放缓,一方面人均寿命延长,使得日本的老年人口占比快速上升,带动医疗、医药、**品等产业的发展。70年代日本人均国民医疗费用额度出现跳跃式增长,国民医疗费用占GDP比例由70年3.2%提高到83年的5%。从组成情况来看,医疗保险福利和老人**福利占到了80%以上。70-80年代日本的医疗规模扩张明显,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从1970年的12.5张提高到1985年的14.7张。在医疗消费支出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家庭支出中医疗**支出的占比快速提升。从病人的占比看,44岁及以下人群国民医疗费用占比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65岁以上人群费用占比有所提高,而44-65岁人民医疗费用占比有所下降。随着高年龄段人群的人口占比上升,对医疗产业的产出需求也越来越大,人口结构的趋势性变化推动整个医疗产业的消费增长。3.养老产业闻风兴起3.1中国养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据全国老龄委调查,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02亿,并正以年均800多万的速度快速增加,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的养老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社区日间照料、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与发达国家养老产业发展进程相似,我国的养老护理产业主要分三个方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居主要地位。据老龄办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数据,城乡失能老年人1208万,约占老年人口6%,半失能老年人2824万,约占老年人口14%。。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49.3%。老龄化的加速使得老龄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失能、半失能比例上升,家庭小型化使得独居老人占比上升,不仅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强,而且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补充和替代作用日渐重要。从老龄办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城镇老年人有11.3%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农村为12.5%。考虑到老年人收入水平、市场价格、地理位置限制等因素影响机构养老有效需求,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入住率标准保守估计,当前时期,机构养老床位需求约为1010万张(2.02亿*5%=1010万),而目前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约416万张,缺口达594万张。截止2012年我国城乡养老机构有4.43万个,每百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是2.06张,远低于发达国家每百人5~7张的平均水平,刚达到发展中国家每百人2~3张的平均水平。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中提出的目标,2015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将达到660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达到3张。据民政部的数据推算,排除机构属性因素,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综合性的投入大致需要十万(包括土地、硬件和人力资源等),由此推算缺口床位数拉动的投入达近6000亿。每张床位约需要配备2名护理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和专业护理人员等),则养老服务和护理人员缺口达近1200万。老年群体蕴含的健康护理消费潜力是*大的。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日本生命保险基础研究所预测,中国老年人健康护理市场规模2040年将达到100万亿日元,折合约6万亿人民币。而目前中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各项产品服务不足1000亿元,供需存在较大缺口。根据老龄办调查数据,我国民办养老机构中87.1%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仅11.4%以提供护理康复为主,入住的老人中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比例达到69.7%,不能自理和临终关怀的老人只占30.3%。老年人需求较高的康复护理、长期照料、托老服务等需求没有得到市场足够重视。除此以外,精神障碍、心理服务、法律支持、房产处置、金融理财等专业性比较强的需求也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随着政府各项优惠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养老产业将逐步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升级,产业链将会得到延伸。长期来看多样性、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和高毛利将成为养老产业的主要特征。3.2日本养老产业于人口老龄化时兴起1970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7.06%,超过***定义的老龄化社会7%的标准线,1980年已上升到9.06%,2005年超过20%,进入超老龄社会,这一过程仅用了35年时间,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2013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5%。老龄化进程的提速,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或政府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养老模式逐渐成熟。养老是日本**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日本的养老产业兴起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由政府颁布和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养老体制,政府对老年人福利政策进行调整,为民间兴建或经营具有医疗、看护功能的福利设施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民间发展福利事业,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日本养老事业不仅与日本老龄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催生了以养老为主产业群的发展。日本养老产业主要包括医疗产业、养老护理产业和生活产业3个方面,以养老护理产业为核心产业。日本养老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速较高,养老服务费用总额的增长高于老年人口的增长。日本养老服务消费目前仍以养老保险服务为主,2000-2010年间65岁以上被保险人增加了740万人,达到2900万人,覆盖率98.6%;2011年养老保险费用规模已超过8万亿日元,2025年将要超过24万亿日元,为07年的3.4倍,增速超过医疗支出。除了政府支付的养老费用外,很多老年人选择自费购买养老保险范围以外的服务,其提供方以民营企业性质的营利性公司为主。日本的养老服务分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服务,同时特别重视预防性的养老护理服务。出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居家养老服务是日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截止2013年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机构为36000余家,居家养老支持为近36000家,上门服务的机构为30000余家,并且越来越多的营利性企业也参与到了这一细分领域。从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龄来看,主要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这除了日本政府增加了养老支出之外,主要缘于高龄老人有大量的养老护理需求,截止2011年4月,被评定为需要长期护理的人数达508万,10年间增长了290万人,增长率达到133%。另一方面,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支撑了老人独居模式的可行性,独居老人数量逐年增大,客观上也增加了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在养老机构服务方面,日本养老机构分为享受保险的养老机构和自费的养老机构,后者多数是由盈利性机构修建。享受保险的养老机构总体规模稳定,同时自费养老院与服务型老年住宅的数量不断增加。自费需求的增加为日本养老企业提供了增长空间。中国当前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情况较为接近,对比日本1980-1995年期间与养老产业先关的行业变化可以发现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养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老年人群消费相关的医疗服务、医疗**器械、药品、乳制品及家庭服务等费用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