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寺重庆茶叶批发市场,市民在选购茶叶。
重庆市有茶叶生产企业近500家,但没有一家全国**企业,也没有一个全国****,本地茶叶市场被外地茶企主导,如何才能突围?昨日,重庆茶叶学会副***赵仲告诉记者,重庆市将用5年时间对主要产茶区县及茶业进行扶持。
现状:
外地茶主导重庆市场
昨日,记者在位于南桥寺的重庆茶叶批发市场转了转,发现多数店面打的都是“安溪铁观音”招牌,偶有重庆本地产的“巴南银针”与“永川秀芽”散列其间。
在此做茶叶生意5年多的周建说,“本地茶叶在市场走量不好,还是铁观音、大红袍等****货好走!”目前,他的茶叶销售中,本地茶叶仅仅占10%。
尴尬的不仅如此,在天月茶城,百余家茶商中,只有两三家卖重庆茶叶,其中销售量较大的悦茶坊,重庆地产茶叶仅占全店销售额的1/3。
“在重庆的茶楼喝茶,选择重庆本地茶叶的相对较少。”赵仲称,就重庆每年茶叶需求量而言,超过20亿元,但本地茶叶仅占10%左右。”赵仲说,2011年,全市茶叶销量3000万吨,在全国产茶省市中,仅比**好一点。
与周边省市相比,重庆这片昔日的茶叶“高地”,现已沦为“盆地”:四川的竹叶青、云南的普洱在重庆市占有率较高;而贵州、陕西等产茶的“小兄弟”,也一跃成为产茶大省。与毗邻的贵州相比,重庆只有52万亩,而贵州超过300万亩。
探因:
本地茶规模小难整合
记者了解到,重庆500余家大小茶企,绝大多数是集产、加、销于一身的“麻雀型”企业。全市*大的茶叶企业重庆茶业集团,其茶叶产量所占比重也不超过全市总量的10%。该集团自有茶园加上辐射带动的茶园面积只有1.3万亩,而四川蒲江*小的加工企业也有两万亩。重庆茶叶学会副***赵仲称,目前全市茶企没有一家全国**企业,也没有一个****。
重庆茶业集团董事长张节明分析称,在营销上,福建发展起庞大的营销网络,仅安溪卖茶人就有10万之众。在重庆市巴国茶城,茶商70%左右是福建人。相对应的是,重庆市本地卖茶人只有几千人,且大多分布在市内,这也成为重庆茶叶市外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三大原因与茶企实力太弱、各环节分工不够细有关。”市农委特色经济处处长洪国伟说,四川竹叶青集团只有几千亩**茶园,原料主要由茶农和专业合作社提供,集团工作重心则放在加工、营销上,于是竹叶青不到10年便成全国知名品牌。
而重庆要实现这样的分工、整合,还颇有难度。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只要有两百亩以上的**茶园、城里有个门市就能**。行业进入的“低门槛”和茶叶企业小富即安的思想,成为重庆市茶业发展的拦路石。
此外,缺乏足够的支持也是重庆茶业难做大的重要原因。“**支持力度相对较小。”一业内人士说。
对策:
茶企三招闯全国市场
开县龙珠茶公司董事长张元秋说,打通销售不畅这一症结,是茶企必须面对的主攻方向。
张节明的对策之道,是利用冬季生产轻闲时,对企业进行全面规划,一是高薪聘请生产、销售人才;二是拓宽销售市场,目前,茶业集团在主城区有18个销售门市,明年在主城和渝西片区再开8个销售门市,之后力争建立京沪销售网;还有一个大手笔,就是明年将投1000万元用于产品宣传,争取两年内让企业成为*****企业,成为****。
“到2017年,全市茶园力争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年产量10万吨,名优茶率达到50%以上,跻身全国茶叶十强省(市)行列。”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届时,全市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名优茶制作机械化率达到100%,培育***茶叶产业化**企业2~3家,打造全国知名品牌2~3个,创建****1个;辐射带动200万茶农增收致富。
新闻纵深
扶持10万亩级基地
辐射全市产茶区县
夏祖相告诉记者,重庆茶叶将以秀山、南川、武隆为重点,建成3个10万亩级茶叶基地,辐射带动万盛、巴南、黔江、酉阳等区县,发展名优茶叶44万亩;以永川为重点,建成1个10万亩级茶叶基地,辐射带动荣昌、江津、合川、铜梁等区县,发展特早名优茶叶28万亩;以万州为重点,建成1个10万亩级茶叶基地,辐射带动奉节、云阳、巫溪、城口、涪陵等区县,发展生态有机茶叶28万亩。与此同时,将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种茶叶展会,提升重庆茶叶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