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3日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现场获悉,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已完成顶层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的**,**面积约20平方米,占本体**总量的1/4。**工作将于2014年5月完工,届时“千手观音”将以新面容与游客见面。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该造像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1007只手、眼,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建成800多年来,“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侵蚀,曾多次**。*近一次大面积贴金是在清代光绪15年,距今已100多年。
近年来,因环境干湿交替和酸雨作用,“千手观音”传病情严重,造像表面出现大面积的剥落、空鼓、龟裂等。中国国家***于2011年3月审批通过了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方案》,并于当年4月18日开始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进行了历史上规模*大、*科学系统的一次**工程。
大足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卉丽介绍,经过严格的计算,目前千手观音现存手臂数量为830只,其中残手有283只,占总数的34%。同时,造像石质表面病害面积约15.01平方米、残缺440处、断裂90厘米,彩绘病害面积28.96平方米,金箔病害面积130.62平方米,共存在34种病害。
陈卉丽称,“千手观音”本体**是按“上、中、下”3层依次进行,从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窟顶上层位置约20平方米的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涉及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占本体**总量的1/4。目前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涉及244只手,1只手臂和89件法器。
据了解,专家组针对“千手观音”总共830只手、272件法器的不同情况,为每只手和每件法器都制定了不同的**方案,以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大程度的保留其历史文化。陈卉丽说,整个**工作内容庞杂、耗时长,以手指的加固为例,每只手指的加固次数都约在10次以上,且每次加固后必须隔24小时后才能再次加固。
陈卉丽告诉记者,此次*救性保护工程项目总预算约为4500万元人民币,将遵循“*小干预”、“材料兼容”、“*大利用”原则,通过使用从造像上翘起、剥落的金箔重新贴金等方式,尽力保存造像的历史痕迹。
据悉,为更好的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组还建成国内领先的微环境气象状况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对空气温度、岩层温度、风速等微环境进行实时不间断监测,为科学**提供依据。此外,根据检测结果,保护中心还会随时改善“千手观音”的保存环境以使其“延年益寿”。陈卉丽说:“**完成后的‘千手观音’在正常情况下将能完好保存5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