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老物件、“胡同声”,一块儿回家
一条长长的胡同,藏了多少故事?走进史家胡同24号院,这间新开的胡同博物馆可并不新:凹凸不平的地面、仿**时期的装饰,立刻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明明是新翻修的建筑,地面铺的砖却并不是平整的新砖,而是一块一块的旧砖。
仔细一打听,早在2010年规划修缮24号院时,施工方就四处搜集整修四合院剩下的老砖。铺设地面的砖,全都是从居民要处理掉的建筑垃圾中“捡”回来的宝贝,有的砖上至今还留有洋灰,总量超8000块,是名副其实的“修旧如旧”。
像这样修旧如旧的设计,博物馆内还有很多。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要说史家胡同的历史,那可要追溯到700多年前。从元代刘秉忠设计的元大都图中仍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条胡同,只是难以弄清它当时为什么叫*巷罢了。这条胡同作为规划元大都的骨架之一,明朝属黄华坊,据传是因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早在明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史家胡同”就赫然在目。至今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墙上,还发现了许多明代弘*年间广顺窑的建筑用砖。清朝,史家胡同属镶白旗,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史家胡同的全貌。
走进时代记忆展厅内,一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更是将胡同的原貌用声音记录了下来。房间里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别说外地人,就连地地道道的北京孩子也未必都听过。“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糖锣”等更是闻所未闻。
听讲解员一介绍,这才明白过来。“震惊闺”、“虎撑”、“糖锣”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用的响器。据了解,“震惊闺”由铁片组成,“哗”一声响,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菜刀;“虎撑”则是郎中手里的串铃,一般是铜或铁制,通过晃动,声音能传出很远。“糖锣”则是卖糖时串胡同吸引小孩儿敲的锣。不仅如此,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刮风、下雨、电闪还是夜晚的打更声,挨个听着,就好像一下穿越到那个时代的幽静胡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