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别母远离妻女只为闯开一片新天地,繁华都市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京城发展洒下他们辛勤的汗水,陇原大地有他们割舍不下的牵挂。他们有辛酸的回忆,更有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是从甘肃各地走出去的***创业者。
近日,本报在集中报道全国“**”的同时,从今日起推出“甘肃人在北京”系列报道,让我们把笔墨聚焦在这些走出去的家乡人身上……
张家川县木河乡坪王村的马生龙13岁小学毕业后就离家出外闯**了,17岁就去北京发展,如今他已在北京**的饮食一条街——牛街,拥有了一个规模不算小的“天天拉面馆”。今年43岁的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自己的兰州牛肉拉面馆开到*****国家去。
17岁赴京马生龙创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在北京牛街的天天拉面馆,记者见到了马生龙,一口京腔普通话说得非常地道,如果不说家乡话,你可能认为他就是北京人。据他讲,13岁小学刚毕业,他就带着简单的铺盖来到兰州,然后又辗转西安、郑州、邢台等地,1988年,17岁的他只身来到北京发展。由于举目无亲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曾经在公园里的椅子上睡过,在五毛*一晚的录像厅里过过夜,吃了不少苦头。后来到了牛街,在饭馆里当洗碗工,虽然刚开始**不发工资,但管吃住还能学技术,又能**风餐露宿的日子,他就已经十分高兴了。慢慢的,他学会了拉面技术。1998年,他打工的店**由于家中有事店面要转让承包,**见马生龙为人忠厚老实,拉面技术**,就把店面承包给了他,由于马生龙精心经营,再加之他做的牛肉面味道好,很快风靡牛街。
采访的过程中,他的店里顾客络绎不绝,生意非常好。他告诉记者,生意*好时一个月能*十万元,正常时一个月能*五六万,一年下来*保守能*五六十万元。
两千多张家川人北京开餐馆
有马生龙这个领头人,和他同一个村的马文华、马自录等人也于2000年先后来北京开牛肉面馆,如今每个人都有两三个店面,不仅解决了家乡30余人的就业问题,也使自己在北京牢牢地扎下了根。
甘肃省政府劳务办驻京办周主任告诉记者,张家川清真餐饮产业大军在京城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两千多人,仅**的北京饮食一条街——牛街,就有近百家张家川人开的清真餐馆。
在马生龙看来,张家川农民开餐馆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的一点是乡情意识浓,一般都会返回家乡招工,“乡情意识”比较好管理;另一个特点是抱团发展,近几年政府部门大力引导扶持,创建“伊香拉面师”培训机制,输送了很多拥有拉面技术和相关证件的拉面人才,使他们无论走到哪儿都吃香,不愁找不到工作。
今年要把兰州拉面馆开到迪拜去
令马生龙自豪的是,他的天天拉面馆已培养出了一百多名张家川籍的拉面**,他们如今在全国各地开饭馆,来自定西的徒弟张树平还在英国开了家牛肉面馆,把家人也移民过去了。“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专注坚持做一件事,你一定能成功。”马生龙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谈起自己的梦想,创业有成的马生龙说,北京牛街有近百家张家川人开的清真餐馆,大都经营兰州拉面。所以他的创业梦就是想把他的“天天拉面”进一步做大做强,开到国外去。
“快餐业应该是一个朝阳产业,而兰州拉面实际上是中国式的快餐。我已经去马来西亚、新加坡、沙特等地考察过,目前确定去迪拜发展,当地人认可兰州拉面,认为牛肉汤是中药合成品,再加上大牛棒骨,都是含营养作用的健身品,我们已计划今年七八月份就过去开店,当然我还要对牛肉面进行适当的改良。”马生龙对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