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忠 京城开酒楼的开县创业名人

2015-09-17来源 : 互联网


三次创业失败

1966年,邓文忠出生在开县陈家镇,他对家乡*深的印象就是贫穷。

当时的开县,交通闭塞,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上摔8瓣,一年也攒不下几个*。和众多孩子一样,邓文忠未能如愿考取大学,随后参军入伍,两年后退伍回乡,在当地供销社任职,但不到1年,邓文忠就失去了这份工作。

朝不保夕的生活让他打定了主意:自己一定要成功。

邓文忠带着仅有的几万元*,远走云南,踏上了创业之路,不料却经历了3次创业失败。

初到云南,邓文忠在昆明开了一家餐馆,将5万元*全部砸了进去,不想开业之后,食客****,不出数月关门,5万元血本无归。邓文忠两手空空,回到开县老家。

1994年,邓文忠又筹了几万元*来到河北,开起餐馆,但食客们纷纷赊账签单,每天收的*还不够买菜,邓文忠毅然放弃餐馆回到开县,数万元又打了水漂。

两次失败之后,他得出结论:隔行如隔山,自己没经验、盲目投资,摊子铺得太大,又不能适应某些潜规则,失败是必然的。

两次外出铩羽,邓文忠回到开县,干起了服装和副食批发生意,回忆起那段日子,邓文忠总反复说一个字“苦”。每次进货,100斤一袋的白糖一共要好几吨,都要自己扛到仓库去,扛了一整天一半都没扛完,眼看天要下雨,邓文忠说那时他看着门口堆着的几吨白糖,想哭。

干服装生意时,他在岳母家里挤着住,当时小舅子又要结婚,急着用房,两人关系很僵。岳父岳母虽然没说什么,但他看得出,老人家心里也不高兴。邓说,那段日子他的心里*不是滋味,出去看客户脸色回家看他们脸色。*后,邓文忠再次放弃了稳定的服装批发生意,第三次创业又告失败。

经营小吃创业成功

1997年,邓文忠带着老婆进京,这次他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只选择了北京朝阳区一居民小区附近的仅30平方米的小店面,经营成都小吃,家常小菜。就是这个仅30平方米的小店面,成就了他创业的梦想。

邓文忠称,他*开始是蹬着自行车买菜,天不亮就蹬着车,横穿半个北京城,就为了买到便宜几分*的新鲜菜。生意日益好转,自行车换成了三轮车。如今邓文忠的采购车已经是小卡车。

现在,邓文忠拥有70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两家**酒楼。700多平方米的酒楼就是在他30平方米的店面上原址扩建的。2001年从30平方米扩建成150平方米,2003年不仅将店面扩建到700平方米,又在相距仅1公里的地方,开起了一家100余平方米的酒楼。

成功之后,邓文忠却冒出了新的想法:他要开辟新的经营项目,将餐馆*来的*,分流投入到其他领域。

如今邓文忠的两家酒楼日营业额都稳定在1.5万元左右,100余开县人在他的酒楼中从事各种工作。但邓文忠又在河北建起了一座学校,继而又开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加工重庆特色卤菜。*令人称奇的是,邓文忠居然开起了投资咨询公司,提供管理咨询企业策划,他还为公司聘请了年薪20万的职业经理。

对于未来,邓文忠坦言,他对未来从没有规划,目前做的就是安心经营好手上产业的同时,紧盯市场,跟着市场的动向决定自己行动。

开县人要在京城搞品牌连锁

说起“成都小吃”,在北京开县人发家致富的过程**不可没,邓文忠和众多同乡多方商议之后,决定换掉这个名字,其原因有二,一是成都小吃这个名字不符合商标法规定,二是开县人在北京的餐饮界已经打出名气,是该有自己品牌的时候了。开县在北京的餐饮业将组建公司,形成一个品牌,以连锁店的形式,统一培训服务员,统一配送物资。让人们不管在大街小巷,只要一看到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开县人开的馆子。

邓文忠说:“盲目让我失败,是开拓让我成功,现在我明白了开拓才是硬道理。开第一家餐馆时,就直接进入了**酒楼的竞争当中,人家发展几年了,自己却才开始,焉有不败之理。在北京30平方米的店面却不断发展开拓,反而成就了700平方米的大酒楼。”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上,都要想着开拓进取,这也是他将资金分散到各个领域的原因。

邓文忠认为自己*大的优点就是不怕吃苦,以后如果投资失败,自己还能够吃苦再创业。“怕吃苦者永远吃苦,不怕吃苦者吃一时之苦。”邓文忠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目前开县人在北京开的大小餐馆约有1800家,近两万开县人在京从事餐饮业,大部分是以成都小吃命名,主要经营面、米线、家常炒菜。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拥有**酒楼、**身家的大老板。有的还办起了学校,做起了房产,搞起了资本运作。邓文忠用他的实际经验说,开县人踏实肯干、选对了路子。


标签: 重庆创业招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