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企业的冬天来临的8个规律

2015-01-17来源 : 互联网

尽管还有“过虑论”、“假摔论”的声音,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觉到“冬天”的降临。能不能熬过今年下半年,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纵观三十年,这并不是**个“冬天”,当然也不会是*后一个“冬天”,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周期性的成长逻辑之中。对于那些只知道“埋头种地”的人来说,“抬头看天”,已成必要。

规律一:四到五年,必来一次

在三十年的中国变革历程中,宏观调控(在1992年之前称为“*理整顿”)是一个定期出现的名词。自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1981年就发生了经济动荡和政策紧缩,其后,每隔四到五年就会呈现类似的“过冬景象”,这些年份分别是:1984年、1989年、1993年、1998年、2004年。按此规律,2008年的“冬天”似乎是如期而至。对这一周期规律的警觉与漠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很多老资格的企业家都有天天收看**台“新闻联播”的习惯,其实,便是从中窥视**政策的微妙走势。

规律二:暴热乍冷,没有过渡

宏观调控往往是因为经济的超速成长所导致的,在一个狂热成长的年份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一个骤然降温的严酷“冬天”,紧缩政策的**往往是“紧刹车”式的,其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这使得那些激进发展的企业因为缺乏风险防范而导致窒息式的崩塌。在这次宏观调控中,陷入困境的主要是两类企业:一类是在前两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一类是贸然进入了房地产等“**行业”,冬天骤至,顿时**资金危机。

规律三:资源紧缺,能源大战

除了1988年因“物价闯关”失败而导致经济低迷之外,在其他的每一次宏观调控中,以生产资料的紧缺为表象,以及因此而**的能源大战,是一个惊人相同的原因。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始终处在一个能源供应短缺的成长通道里。2008年的危机仍然呈现这样的景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能源价格的上涨——譬如石油和铁矿石等——更多地受到了**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后者的价格上涨同样来自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预期。因此,宏观调控的**化特征已经呈现,这无疑增加了政策设计以及执行的难度。

规律四:保护国企,牺牲民企

在1981年,为了限制私人工厂与**企业争夺原材料,农业部**政策“禁止私人购买拖拉机”。1984年前后,则推出“价格双轨制”,使**企业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生产资料,这一政策思维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到2004年,则通过行业整*的方式,限制了民营资本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领域的投资。这种保护的手段,在1992年之前是以价格改革的方式展开的,之后则以信贷政策的紧缩来实施。在本轮宏观调控中,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继续祭出了信贷紧缩的铁腕政策,受此影响,东南沿海数以万计的中小民营企业出现了倒闭、停产以及迁走南亚的景象。

规律五:现金断流,集体雪崩

对金融领域的严厉管控,是中国宏观经济能够被迅速降温或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991年之后,**政府对体制外的金融活动一直保持着高调打击的政策,这使得民营企业面对宏观政策的骤然变冷几乎没有任何招架之功。在过去的十年里,民营企业在1998年和2004年前后发生过两次“集体大雪崩”,原因都在于此。在以往历次调控中,浙江和珠三角一带的企业之所以比较顽强,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地区有活跃的“地下钱庄体系”。而在今年的调控中,因为企业所需“过冬资金”越来越大,以至于非法的钱庄主也无法承受,于是,“*顽强”的民资集团也出现了倒闭的景象。

规律六:否极泰来,推进松动

在冬天*严酷的时刻,也是改革得以推进和管制政策松动的转折时刻。在1988年,**高调实施的“物价闯关”失利,导致其后三年的经济萧条,而正是在那段时间,中国相继完成了价格、汇率和分税制等重大改革。在2005年,因宏观调控导致股市暴跌,上证指数跌到惨不忍睹的998点,然而便是在这一让人绝望的时候,一

尽管还有“过虑论”、“假摔论”的声音,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觉到“冬天”的降临。能不能熬过今年下半年,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纵观三十年,这并不是**个“冬天”,当然也不会是*后一个“冬天”,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周期性的成长逻辑之中。对于那些只知道“埋头种地”的人来说,“抬头看天”,已成必要。

规律一:四到五年,必来一次

在三十年的中国变革历程中,宏观调控(在1992年之前称为“*理整顿”)是一个定期出现的名词。自1978年开始改革以来,1981年就发生了经济动荡和政策紧缩,其后,每隔四到五年就会呈现类似的“过冬景象”,这些年份分别是:1984年、1989年、1993年、1998年、2004年。按此规律,2008年的“冬天”似乎是如期而至。对这一周期规律的警觉与漠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很多老资格的企业家都有天天收看**台“新闻联播”的习惯,其实,便是从中窥视**政策的微妙走势。

规律二:暴热乍冷,没有过渡

宏观调控往往是因为经济的超速成长所导致的,在一个狂热成长的年份之后,接踵而至的就是一个骤然降温的严酷“冬天”,紧缩政策的**往往是“紧刹车”式的,其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这使得那些激进发展的企业因为缺乏风险防范而导致窒息式的崩塌。在这次宏观调控中,陷入困境的主要是两类企业:一类是在前两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一类是贸然进入了房地产等“**行业”,冬天骤至,顿时**资金危机。

规律三:资源紧缺,能源大战

除了1988年因“物价闯关”失败而导致经济低迷之外,在其他的每一次宏观调控中,以生产资料的紧缺为表象,以及因此而**的能源大战,是一个惊人相同的原因。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始终处在一个能源供应短缺的成长通道里。2008年的危机仍然呈现这样的景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能源价格的上涨——譬如石油和铁矿石等——更多地受到了**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后者的价格上涨同样来自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预期。因此,宏观调控的**化特征已经呈现,这无疑增加了政策设计以及执行的难度。

规律四:保护国企,牺牲民企

在1981年,为了限制私人工厂与**企业争夺原材料,农业部**政策“禁止私人购买拖拉机”。1984年前后,则推出“价格双轨制”,使**企业以更低的价格获得生产资料,这一政策思维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到2004年,则通过行业整*的方式,限制了民营资本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领域的投资。这种保护的手段,在1992年之前是以价格改革的方式展开的,之后则以信贷政策的紧缩来实施。在本轮宏观调控中,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继续祭出了信贷紧缩的铁腕政策,受此影响,东南沿海数以万计的中小民营企业出现了倒闭、停产以及迁走南亚的景象。

规律五:现金断流,集体雪崩

对金融领域的严厉管控,是中国宏观经济能够被迅速降温或启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991年之后,**政府对体制外的金融活动一直保持着高调打击的政策,这使得民营企业面对宏观政策的骤然变冷几乎没有任何招架之功。在过去的十年里,民营企业在1998年和2004年前后发生过两次“集体大雪崩”,原因都在于此。在以往历次调控中,浙江和珠三角一带的企业之所以比较顽强,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地区有活跃的“地下钱庄体系”。而在今年的调控中,因为企业所需“过冬资金”越来越大,以至于非法的钱庄主也无法承受,于是,“*顽强”的民资集团也出现了倒闭的景象。

规律六:否极泰来,推进松动

在冬天*严酷的时刻,也是改革得以推进和管制政策松动的转折时刻。在1988年,**高调实施的“物价闯关”失利,导致其后三年的经济萧条,而正是在那段时间,中国相继完成了价格、汇率和分税制等重大改革。在2005年,因宏观调控导致股市暴跌,上证指数跌到惨不忍睹的998点,然而便是在这一让人绝望的时候,一

 

标签: 冬天来临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