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要小心理论误区和假象陷阱

2014-06-20来源 : 互联网

编语:这是来自民工网的一篇关于创业路上要小心理论误区和假象陷阱的文章,看看创业路上需要注意哪些东西,请阅读:

    初次创业因经验的不足,在创业行进的路上会被一些假象或理论的框架所束缚,创业前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及投资意识。
1、伪科学“成果”
1993年,《中国环境报》发表文章“创世纪的宣言“说,“**家“王洪成用10万份水和1份膨化剂就可以开动汽车、拖拉机和舰船,而且****。“占地球表面2/3的海水皆可以作为燃料,人类子孙万代的能源问题已经**解决。这是继中国古代四大**后的第五大**“。一时间,数十家媒体纷纷炒作。在全国17个省市相继成立“洪成能源总公司“,来自全国各地的订货量达6300万吨。成干上万的企业参与生产或销售“洪成燃料“,付出资金累计达4亿元,但是没有任何投资者收回1分*回报。王洪成具有小学4年级文化,而受骗者中却不乏司局长、研究所长、大学校长和科学家。受骗的人们忘记了自然界的一条基本定律:能量守恒。
2、表演项目
北京郊区曾经建起一座废塑料炼油装置;能够用废塑料炼出汽袖和柴油。于是海内外要求购买技术的十分踊跃,美国人还要给**者办绿卡。后来,几位炼油厂的**要求跟班观察,这套“**装置“才露了馅。原来它的连续除焦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只能临时表演而已。
3、实验室成果
白乳胶生产在我国已经有近40年历史。南方某企业家从某大学教授那里购买了一项“**度白乳胶“技术。厂房、设备、广告,以及1年多的试生产,几**元的投资只换得一堆废品。从实验室成果到工业化生产,看似一步之遥,有时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4、市场预测失准
“全国有12亿人口,1/10的人买1件,就是1。2亿件“--技术**者往往并不了解市场,只能这样主观推测。市场无情,即使是**无缺的商品,也常常遭到市场的**。不作艰苦的调查,必然造成市场预测失准。
5、投资预算偏小
有些项目建设到中途忽然没*了,有的建成后却没有流动资金来投产,还有的产品出来了又缺少销售费用。总之,项目实施超预算了。技术卖方通常只给出技术转让费和专用设备费。而一个项目的建设需要几十笔费用:征地、建房、通用设备、公共工程、实验设备、车辆、工具、电力增容、三废处理、人员培训、福利设施,以及大量的流动资金。企业家必须对这些费用了然于胸,否则就可能由于资金不足把项目拖垮,也可能由于投资估算偏低而导致效益预测偏高。
6、成本估算不准
在多数情况下,技术持有者给出的生产成本只是原材料成本。产品的全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和经营成本。经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费、燃料动力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销售费用等等。有时,经营成本大于原材料成本。如果不把经营成本算准确,有些项目可能“算起来**,干起来赔*“。2001年末,北京市工商局和技术监督局查处了一起转让“合成液化气“技术诈骗案。技术持有方在媒体和公共场所大作广告,吹嘘技术的先进性;还有现场表演:真的用合成液化气煮饭,切割金属。
但是,合成液化气需要酒精、丙酮等宝贵化工原料,每一种化工原料的价格都大大高于液化气的市场售价。这是一种“逆向“生产,即用宝贵的单质会制造混合物,显然在经济上毫无可行性。
7、效益估算偏高
经济效益的衡量是项目可行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贸易活动中,对新技术的经济效益估算偏高是普遍现象。“理论“上的经济效益通常是按三个“100%“算出来的,即设备能力100%达到设计能力,生产开工率达到100%,产品100%按预定价格出售。这三个“100%“在实际上很少见。项目投产后,设备要磨合,工艺要调整,人员操作要逐渐熟练,产品也要逐步打开市常这就有个“达产期“,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几年。在达产期,工厂只能亏损运行或微利运行。
多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有淡旺季之分,不可能一年四季满负荷生产,何况设备还要检修。因此100%的开工率也是不存在的。
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最大:一是损耗,二是积压,三是打折,实现理想价格的希望渺茫。
实际上,新技术项目获得超常经济效益的可能较小,通常只能实现该行业的平均利润,对此应当抱有“平常心”。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