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立的一个旨在主要提供C2C服务的网上平台,是中国较早的互联网企业。阿里从初创时的青涩到现在坐上中国第一IT企业的宝座的约15年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经过了数次的淘汰,终于给予IT产业留下了一些商业的经验和教训。
当互联网大潮兴起时,是个拼“烧*”的时代,谁的*多、谁能撑得久,谁就能免于第一轮的淘汰。当时以门户网站为这一时期拼比的主要对象,赢家通吃,所以能够留存的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家企业。这是竞争的粗放式阶段,所以尽管现在还剩下几家这种形式的IT企业,但是都是赢利模式不清,前景并不明朗。
第二个时期主要就是“内容”与“渠道”之拼了。主要是指为互联网用户和网民提供网上活动内容的IT企业与为这些人群提供服务渠道的竞争。新浪基本上算是内容提供商,阿里巴巴只是渠道提供商,QQ、**也属于渠道商Cye.com.cn。这种比拼已经决出了胜负,是“渠道”战胜了“内容”。内容提供商虽然有流量,但是却没有排他性,也找不到赢利的模式,而渠道提供商往往具有用户“黏性”,容易嫁接商业活动,如QQ就借其广大的用户群推广其游戏等商业活动。所以,渠道商天生具有内容提供商不具备的竞争优势,除非内容提供商提供的内容具有必需性和排他性。
第三个阶段竞争就是渠道商之间的比拼了。虽然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是渠道提供商,新浪微博也是渠道提供商,但是观其运作特征,就可以断定阿里巴巴的胜出是必然的。简单地说,就是阿里巴巴更接“地气”,即与经济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和融洽。
阿里巴巴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是实体商业形态的升级,不能**属于“虚拟”的世界,所以只要其能为实体经济和消费活动提供方便就有生存的价值。由于阿里巴巴具有节省成本、无界的聚合消费者等特别利于供求双方的特点,所以用户基础大、用户群趋于扩大、用户黏性强,因此越来越显出竞争优势。相比阿里巴巴,其他几家企业与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联系就松散一些,用户黏性相对不足,并且难以嫁接更有价值的商业活动,赢利走向被阿里巴巴逐渐甩开。
所以,从阿里巴巴在十几年里逐渐坐上中国第一IT企业的宝座来看,增加企业的地气很重要,这往往意味着要与实体经济更紧密地接触,或者是要提供用户融洽性,增强用户的使用安全感、满足感,以增加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