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具有冒险精神的“造车狂人”

2015-04-14来源 : 互联网

两年前“蛇吞象”收购沃尔沃后,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的名号便从“造车狂人”转变为“购物达人”,但这似乎只是李书福海外收购的起点。日前,吉利又宣布,已正式拿下英国出租车生产商锰铜控股。

“接盘英国锰铜之后,吉利集团可以利用锰铜控股的30多个销售和售后网点进行出租车销售以及零配件供应。此外,吉利集团正在研究伦敦出租车未来需求,开发新的车型,并探讨进入私人租赁市场的可能性。”如对待沃尔沃一样,李书福已经准备渗入锰铜的经营。“他从来就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而且敢说敢为。”一位同行如此评论李书福,尽管对他经营海外资产的方式仍有些疑虑。

冒险精神**“造车狂人”

不过,如果没有这种敢想敢为的冒险精神,中国的汽车史上就不会有李书福和吉利的名字。

20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几乎全部都是*无霸类型的企业,从一开始,李书福的出现就显得有点不可思议。“有时候回忆那段经历,自己都觉得后怕。”李书福说,如果现在让他选择重新创业,**不敢选汽车行业。

熟悉李书福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充满冒险精神,总是在挑战自己”,他被人冠以“狂人”的标签。而他被广为传播的语录就是当初对汽车的“无知无畏”:“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就这样,李书福开始了他的梦想。

1997年,30岁出头的李书福拿着1亿元的资金在临海市征地850亩,他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但筹建的却是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次年8月,没有准生证的**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

为了拿到轿车的准生证,李书福频繁奔波于各行政部门之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这句话当时曾被媒体广为传播。

李书福说,“吉利全托了WTO的福。”中国加入WTO前夜,吉利豪情登上了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成为中国*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地下造车六年后,李书福方修成正果。

但在强手如林的汽车行业,拥有牌照并不意味着成功,事实上,李书福一直在失败的边缘挣扎。在创业初期,吉利成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它甚至被戏谑道:“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另外,因为过于模仿其他汽车,吉利也没少吃官司。更为严重的是,超低价位引发了同类小轿车的降价风潮,李书福发现吉利已经很难**了。一度,李书福的处境十分尴尬,情绪也**低落,甚至有人笑话他快疯了。

但李书福毕竟没有疯,他带着吉利一路摇摆前行,居然成了国内自主品牌一道风景线。2005年5月,吉利在香港成功借壳上市,李书福拿到了一个**平台。

海外收购,不甘心造廉价车

脚跟刚站稳些,李书福就**甘心只制造低端轿车,他找到了一条进入**汽车的捷径——海外收购。“吉利**造4万元以下的汽车。”李书福表示,吉利要摆脱廉价的品牌形象,**途径是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

其实,李书福早就觊觎着沃尔沃。2002年,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李书福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员工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沃尔沃!”不过当时,这只能以“梦”的形式留在李书福的大脑中,因为他还“没*、没本事做成这件事情”。八年后,李书福方才梦想成真。

李书福为何苦爱沃尔沃八年呢?这是因为,沃尔沃几乎能满足他对汽车品牌的所有要求。吉利集团财务顾问在一份报告中说:“沃尔沃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研发人才队伍;拥有低碳的发动机生产技术;有分布于**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李书福需要用沃尔沃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使自己走上**路线。

李书福说:“福特和沃尔沃这10年来,花了上百亿美元研究新能源技术,就这一点,我觉得用18亿美元买下来很划算。”

沃尔沃和吉利是兄弟

谈到李书福如何看待这个**品牌与自主品牌吉利之间的定位,李书福回答,现在是重新理解他那句“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时候了。

标签: 李书福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