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新:菇王卖蘑菇创业就是要让蘑菇种植户赚钱

2015-01-22来源 : 互联网

 

2014年11月,记者来到江苏丹阳采访,此时正是食用菌生产的旺季,农户加班加点采摘,非常忙碌。当地*大的食用菌种业是姜建新的,他**的产量就能达到50吨。但是当记者来到他的种植基地时,却没有看到菇房,也没有看到繁忙的采收景象。

姜建新:“现在工厂和原来是**不一样了,原来以前下半夜1点多钟要起来,起来装袋子,还累得不得了,现在只要8个小时,不要多干了。”

姜建新的食用菌是怎么种植的呢?

姜建新带着记者走进了种植车间,这里的温度湿度等全部自动化操控,100多间种植室,只需要10多个工人管理就够了。

种植车间内是食用菌的海洋,**时间这里就能生产50吨,如果按人均消费半斤来算,**产量就能供20万人食用。成熟的食用菌,全都通过传送带自动传送,然后进行包装运输。

3个小时后,这些食用菌就会出现在苏州、上海等地的批发市场,第二天姜建新的食用菌,就能走上人们的餐桌。现在,姜建新一年的销售额超过1.5亿元,不光自己事业做得大,他还带动了当地1000多户农民致富,一提到姜建新,大家没有不佩服的,都尊称他为“菇王”。

食用菌种植户蒋和福:“肯定是菇王了,农户跟在他后面,几十间甚至上百间菇房都有了。哪一个人不佩服呢?领着我们这些人挣了*了,对吧。”

食用菌种植户程家平:“老百姓送他一个外号叫菇王,他做得老大*大,为老百姓考虑,他很有号召力的,一呼百应,都靠他发财了,哪个不感激他呢?”

现在人人佩服姜建新,但姜建新告诉记者,其实以前根本没人看好他,连他自己也不敢想,他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姜建新:“原来我用的自行车,就是像这种自行车,和这个一模一样的自行车。”

姜建新说,他的创业故事是从一辆自行车开始的,1982年他开始种食用菌,那时候他骑着跟这一样的老式自行车卖货,后座上要挂3个竹筐,筐里满满地装上200多斤货,骑1个多小时才能到市场,**他要骑4趟6个小时。

姜建新:“夏天天气热,**就磨出泡来了,裤子穿得少,**上都磨破了,很疼的,到了冬天的时候呢,零下十几度,你这个菇都要卖出去的,没办法,你这个手上全部是冻疮,手两边,肿得很大的。”

骑着自行车卖蘑菇,姜建新一骑就是7年。1996年姜建新成立食用菌公司,但是没有人看好他,因为他做生意的方式太特别了,别人都是想尽办法**,而他却经常会干些赔*的买卖。

姜建新的同学翟玉林:“他跟正常人还是有点不一样,一般人不会这样,一般人都要看准了,要做有**的买卖,这是生意人的常识。”

姜建新的邻居袁一川:“做生意亏本这个生意总是不做,用我们的土话来讲,骂也来,打也来,亏本生意做不来。当时议论的人多了,有的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神经有问题。”

姜建新为什么要赔着*做生意?他又是靠什么方法盈利,换来今天的亿万财富呢?

姜建新是丹阳市皇塘镇的农民,1982年开始种食用菌,他起早贪黑拼了命地种菇卖菇,当地人都说,他是个从鸡叫干到鬼叫的人。

姜建新的邻居袁一川:“鸡叫做到鬼叫,我们用当地话来讲,早晨天不亮公鸡打鸣,那个时候就开始要做了,晚上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用这边的老话说,就是鬼出没的时候,他才能休息。”

姜建新的妹妹姜小红:“当时我哥哥听了笑一笑,他说不苦,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苦一点我能挣到*。”

靠着吃苦耐劳,干到1996年,姜建新一年的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他也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但是一场危机却在向他慢慢逼近。

这种食用菌叫草菇,生长期短,只要15-18天,1996年,姜建新开始用温室种植草菇,看到种草菇见效快能**[养殖网:www.nczfJ.com/],很多农户也想跟着他种,这让姜建新有了新思路,他生产菌种卖给农户,并且指导种植技术,农户**了,他也多了一项收入。原本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到了2002年,却引发了一场危机,种草菇的农户越来越多,产品在当地不好卖了。

食用菌种植户黄培祥:“当时便宜的时候2元一斤,3元一斤也有,这个就不**了,这个要比成本价还要便宜几元。”

记者:“当时你们要卖到多少*能够本?”

食用菌种植户黄培祥:“当时的成本的话,当时要卖到5元以上才能保本。”

食用菌种植户陈玉珍:“下雪天我们苦。”

记者:“怎么苦?”

食用菌种植户陈玉珍:“不好拿出去卖,路都没有,用板车拉出去,拉到凌家塘市场去卖,2.5元一斤,2元一斤,只要能卖掉,有的时候还要倒掉的,那个时候销量不好。”

农户都是跟着姜建新干上这行的,很多人都是借*盖的菇房,大家*不到*都埋怨姜建新,看着农民白忙活不**,姜建新心里也不是滋味,如果销路不解决,以后没人买他的菌种了,他也觉得无颜面对乡亲,下一步他该怎么办呢?

这里是常州市凌家塘批发市场,距离皇塘镇20多公里,2002年时候,姜建新和农户种的菇都在这里销售。姜建新**的销量有2吨,因为量大品质好,也有老客户,他的菇不愁卖价格也高,但姜建新却决定,放弃这个培养10多年的市场,因为他每天的产量占这个市场的一半,如果他撤出,农户的菇价就能回升。

姜建新:“不做出这种决定,两败俱伤,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农民,他们是很不容易的,对吧?”

记者:“不忍心?”

姜建新:“对,不忍心。把市场让出来吧,让出来给农民吧,然后我们到较远的地方去开发市场。”

不在常州销售,要舍近求远去闯上海市场,这不光要增加运输成本,而且能不能卖出去也是个未知数,姜建新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他没想到,后来面临的状况比他想像得更残酷,而且他还做起了赔本的买卖。

姜建新的员工荆书海:“亏本哪个人理解?你做生意为了赔本做生意?当时都不理解。”

那段时间,姜建新整夜都睡不着觉,愁得头发都一绺一绺掉下来了。

姜建新:“头发都一块一块掉下来。”

记者:“什么地方?”

姜建新:“就是这个头顶,斑秃,剩下不多,掉了有50%。”

姜建新到底遭遇了什么事?后来他又是如何走出困境,打造出一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呢?

2002年12月,姜建新来到上海,他拿着草菇样品到批发市场推销,说尽好话希望别人买他的产品,但客户都有长期合作对象,姜建新又是外地来的陌生人,费尽力气也没什么效果。

姜建新:“一家挨一家的推销,凡是在卖食用菌的,我们都要进去试一下,菇的市场是不是上海能打开,对吧,很着急的,吃饭都过了点,也不觉得饿。”

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姜建新冻得发抖,他顾不上吃饭,经常饿着肚子在市场转悠,一转就到后半夜。找不到客户,他就到附近的小旅馆睡一会,第二天接着再去。

推销了一个多星期,姜建新终于找到一个大客户赵行红,赵行红看姜建新的菇品质好,就和他签下一年的供货合同,**3吨,姜建新看量大,就订下了优惠价,每斤7元*。

回到丹阳,姜建新马不停蹄开始备货,他的菇产量不够,还到农户家里收购,让他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姜建新:“像这个大小,这样子的。”

记者:“这是成品?”

姜建新:“对。收购以后马上价格高起来了,结果收的8元一斤,上海订的价格是7元一斤,这样倒赔1元*一斤。”

记者:“这样的话你还要收吗?”

姜建新:“不收不行,刚刚进入上海,你要保持这个信誉,你不然的话,后面怎么弄?”

当时因为姜建新退出常州市场,农户的菇价迅速回升,零售价一斤8元,他卖到上海是批发价每斤7元*,卖一斤就要赔上1元*,但他还是一咬牙收。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后来有农户听到了消息,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食用菌种植户蒋和福:“一开始是肯定不相信的,这个市场让给我们,到别外去发展,总归有一点挣*的余地,他们亏了*我们也不知道了,对吧?那个时候,后来才听人家讲的。”

食用菌种植户程家平:“听到他还要亏*,这个时候心里好像也过意不去,你那边不就少发一点就行了吗?他为什么多发,还要亏*呢?”

很多人劝姜建新中止合同,这样赔*做生意太傻了,但姜建新不愿违约,更不舍得放弃打开上海市场的机会。原本他以为,这样的状况过上一两周就会好转,但是一连2个月过去了,他依然在赔*。

姜建新:“咱们做这个是赔本的买卖,对吧?也犹豫,犹豫过,后来还是,上海也不好交待,这边老百姓也承诺了,怎么办?咬咬牙,还是收。”

记者:“*大的承受能力能撑多久?”

姜建新:“这个没想过,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一斤赔一元*,**收农户1吨菇,就要赔2000元,一个月就是6万元,更可怕的是,姜建新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多久,那段时间他愁得睡不着觉,头发也开始脱落。

姜建新的女儿姜雅:“掉头发是后期有点严重的时候才发现,是一块一块头顶,它有局部一块一块脱落,就是所谓的那种斑秃,很心疼,非常心疼,然后去医院看了回来,每天给他涂药上药。”

2014年11月,记者来到江苏丹阳采访,此时正是食用菌生产的旺季,农户加班加点采摘,非常忙碌。当地*大的食用菌种植企业是姜建新的,他**的产量就能达到50吨。但是当记者来到他的种植基地时,却没有看到菇房,也没有看到繁忙的采收景象。

姜建新:“现在工厂和原来是**不一样了,原来以前下半夜1点多钟要起来,起来装袋子,还累得不得了,现在只要8个小时,不要多干了。”

姜建新的食用菌是怎么种植的呢?

姜建新带着记者走进了种植车间,这里的温度湿度等全部自动化操控,100多间种植室,只需要10多个工人管理就够了。

种植车间内是食用菌的海洋,**时间这里就能生产50吨,如果按人均消费半斤来算,**产量就能供20万人食用。成熟的食用菌,全都通过传送带自动传送,然后进行包装运输。

3个小时后,这些食用菌就会出现在苏州、上海等地的批发市场,第二天姜建新的食用菌,就能走上人们的餐桌。现在,姜建新一年的销售额超过1.5亿元,不光自己事业做得大,他还带动了当地1000多户农民致富,一提到姜建新,大家没有不佩服的,都尊称他为“菇王”。

食用菌种植户蒋和福:“肯定是菇王了,农户跟在他后面,几十间甚至上百间菇房都有了。哪一个人不佩服呢?领着我们这些人挣了*了,对吧。”

食用菌种植户程家平:“老百姓送他一个外号叫菇王,他做得老大*大,为老百姓考虑,他很有号召力的,一呼百应,都靠他发财了,哪个不感激他呢?”

现在人人佩服姜建新,但姜建新告诉记者,其实以前根本没人看好他,连他自己也不敢想,他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姜建新:“原来我用的自行车,就是像这种自行车,和这个一模一样的自行车。”

姜建新说,他的创业故事是从一辆自行车开始的,1982年他开始种食用菌,那时候他骑着跟这一样的老式自行车卖货,后座上要挂3个竹筐,筐里满满地装上200多斤货,骑1个多小时才能到市场,**他要骑4趟6个小时。

姜建新:“夏天天气热,**就磨出泡来了,裤子穿得少,**上都磨破了,很疼的,到了冬天的时候呢,零下十几度,你这个菇都要卖出去的,没办法,你这个手上全部是冻疮,手两边,肿得很大的。”

骑着自行车卖蘑菇,姜建新一骑就是7年。1996年姜建新成立食用菌公司,但是没有人看好他,因为他做生意的方式太特别了,别人都是想尽办法**,而他却经常会干些赔*的买卖。

姜建新的同学翟玉林:“他跟正常人还是有点不一样,一般人不会这样,一般人都要看准了,要做有**的买卖,这是生意人的常识。”

姜建新的邻居袁一川:“做生意亏本这个生意总是不做,用我们的土话来讲,骂也来,打也来,亏本生意做不来。当时议论的人多了,有的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神经有问题。”

姜建新为什么要赔着*做生意?他又是靠什么方法盈利,换来今天的亿万财富呢?

姜建新是丹阳市皇塘镇的农民,1982年开始种食用菌,他起早贪黑拼了命地种菇卖菇,当地人都说,他是个从鸡叫干到鬼叫的人。

姜建新的邻居袁一川:“鸡叫做到鬼叫,我们用当地话来讲,早晨天不亮公鸡打鸣,那个时候就开始要做了,晚上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用这边的老话说,就是鬼出没的时候,他才能休息。”

姜建新的妹妹姜小红:“当时我哥哥听了笑一笑,他说不苦,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苦一点我能挣到*。”

靠着吃苦耐劳,干到1996年,姜建新一年的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他也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但是一场危机却在向他慢慢逼近。

这种食用菌叫草菇,生长期短,只要15-18天,1996年,姜建新开始用温室种植草菇,看到种草菇见效快能**[养殖网:www.nczfJ.com/],很多农户也想跟着他种,这让姜建新有了新思路,他生产菌种卖给农户,并且指导种植技术,农户**了,他也多了一项收入。原本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到了2002年,却引发了一场危机,种草菇的农户越来越多,产品在当地不好卖了。

食用菌种植户黄培祥:“当时便宜的时候2元一斤,3元一斤也有,这个就不**了,这个要比成本价还要便宜几元。”

记者:“当时你们要卖到多少*能够本?”

食用菌种植户黄培祥:“当时的成本的话,当时要卖到5元以上才能保本。”

食用菌种植户陈玉珍:“下雪天我们苦。”

记者:“怎么苦?”

食用菌种植户陈玉珍:“不好拿出去卖,路都没有,用板车拉出去,拉到凌家塘市场去卖,2.5元一斤,2元一斤,只要能卖掉,有的时候还要倒掉的,那个时候销量不好。”

农户都是跟着姜建新干上这行的,很多人都是借*盖的菇房,大家*不到*都埋怨姜建新,看着农民白忙活不**,姜建新心里也不是滋味,如果销路不解决,以后没人买他的菌种了,他也觉得无颜面对乡亲,下一步他该怎么办呢?

这里是常州市凌家塘批发市场,距离皇塘镇20多公里,2002年时候,姜建新和农户种的菇都在这里销售。姜建新**的销量有2吨,因为量大品质好,也有老客户,他的菇不愁卖价格也高,但姜建新却决定,放弃这个培养10多年的市场,因为他每天的产量占这个市场的一半,如果他撤出,农户的菇价就能回升。

姜建新:“不做出这种决定,两败俱伤,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农民,他们是很不容易的,对吧?”

记者:“不忍心?”

姜建新:“对,不忍心。把市场让出来吧,让出来给农民吧,然后我们到较远的地方去开发市场。”

不在常州销售,要舍近求远去闯上海市场,这不光要增加运输成本,而且能不能卖出去也是个未知数,姜建新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他没想到,后来面临的状况比他想像得更残酷,而且他还做起了赔本的买卖。

姜建新的员工荆书海:“亏本哪个人理解?你做生意为了赔本做生意?当时都不理解。”

那段时间,姜建新整夜都睡不着觉,愁得头发都一绺一绺掉下来了。

姜建新:“头发都一块一块掉下来。”

记者:“什么地方?”

姜建新:“就是这个头顶,斑秃,剩下不多,掉了有50%。”

姜建新到底遭遇了什么事?后来他又是如何走出困境,打造出一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呢?

2002年12月,姜建新来到上海,他拿着草菇样品到批发市场推销,说尽好话希望别人买他的产品,但客户都有长期合作对象,姜建新又是外地来的陌生人,费尽力气也没什么效果。

姜建新:“一家挨一家的推销,凡是在卖食用菌的,我们都要进去试一下,菇的市场是不是上海能打开,对吧,很着急的,吃饭都过了点,也不觉得饿。”

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姜建新冻得发抖,他顾不上吃饭,经常饿着肚子在市场转悠,一转就到后半夜。找不到客户,他就到附近的小旅馆睡一会,第二天接着再去。

推销了一个多星期,姜建新终于找到一个大客户赵行红,赵行红看姜建新的菇品质好,就和他签下一年的供货合同,**3吨,姜建新看量大,就订下了优惠价,每斤7元*。

回到丹阳,姜建新马不停蹄开始备货,他的菇产量不够,还到农户家里收购,让他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姜建新:“像这个大小,这样子的。”

记者:“这是成品?”

姜建新:“对。收购以后马上价格高起来了,结果收的8元一斤,上海订的价格是7元一斤,这样倒赔1元*一斤。”

记者:“这样的话你还要收吗?”

姜建新:“不收不行,刚刚进入上海,你要保持这个信誉,你不然的话,后面怎么弄?”

当时因为姜建新退出常州市场,农户的菇价迅速回升,零售价一斤8元,他卖到上海是批发价每斤7元*,卖一斤就要赔上1元*,但他还是一咬牙收。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后来有农户听到了消息,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食用菌种植户蒋和福:“一开始是肯定不相信的,这个市场让给我们,到别外去发展,总归有一点挣*的余地,他们亏了*我们也不知道了,对吧?那个时候,后来才听人家讲的。”

食用菌种植户程家平:“听到他还要亏*,这个时候心里好像也过意不去,你那边不就少发一点就行了吗?他为什么多发,还要亏*呢?”

很多人劝姜建新中止合同,这样赔*做生意太傻了,但姜建新不愿违约,更不舍得放弃打开上海市场的机会。原本他以为,这样的状况过上一两周就会好转,但是一连2个月过去了,他依然在赔*。

姜建新:“咱们做这个是赔本的买卖,对吧?也犹豫,犹豫过,后来还是,上海也不好交待,这边老百姓也承诺了,怎么办?咬咬牙,还是收。”

记者:“*大的承受能力能撑多久?”

姜建新:“这个没想过,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一斤赔一元*,**收农户1吨菇,就要赔2000元,一个月就是6万元,更可怕的是,姜建新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多久,那段时间他愁得睡不着觉,头发也开始脱落。

姜建新的女儿姜雅:“掉头发是后期有点严重的时候才发现,是一块一块头顶,它有局部一块一块脱落,就是所谓的那种斑秃,很心疼,非常心疼,然后去医院看了回来,每天给他涂药上药。”

标签: 蘑菇创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