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桌椅、布置场地、摆放农产品及特色食品……昨日上午10点开始,位于南岸区上海城小区附近的美尔大厦一楼一片繁忙,近30位农产品及食品生产者正为13:30开市的*个农夫市集做*后准备。
重庆*届农夫市集现场
“绿色”、“有机”、“购物体验好”……近年来,建立在农户和消费者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农夫市集”在国内流行起来,如今这股热潮传至重庆。昨日,我市*个农夫市集在南岸区正式开市,受到市民的关注。业内人士分析,农夫市集的出现是打造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一种创新,不过,这种模式能走多远仍需市场检验。
开市 卖的自家产
搬桌椅、布置场地、摆放农产品及特色食品……昨日上午10点开始,位于南岸区上海城小区附近的美尔大厦一楼一片繁忙,近30位农产品及食品生产者正为13:30开市的*个农夫市集做*后准备。
“此次参展的物品及食品全部是***材料,生产者也皆为家庭式作坊、手**好者、农民合作社、家庭联盟等非企业性质单位。”市集发起方——美尔自然学校负责人介绍,该农夫市集是一个为生态农户和消费者服务的公益组织,目前,共吸引来自重庆各区县及周边30多位中小型农产品及食品生产者加入。
商报记者在农夫市集现场看到,各生产者带来了自家出产的“绿色”蔬菜、水果、肉制品、特色食品、粮食以及一些自制的手作,面向消费者销售。“农夫市集旨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材,同时为一些中小型农户提供一个免费的销售平台。”美尔自然学校负责人表示。
“截至15:30市集闭市,前来参与活动选购农产品的市民就达到500~600人。”该负责人还透露,生产者*先要保证提供安全的食材,同时,所有商品均是本地或周边地区生产,商品均为非长途运输和进口。另外,该农夫市集还成立市民考察小组,考察生产基地,监督市集买卖,不符规定的产品或机构及时通报,并受理公众举报。“未来将不定期举办农夫市集活动。”
国内 多城有市集
“之前一周,我就从微信上关注了农夫市集的消息,今天特意来买些食品。”昨日,家住南坪上海城小区的市民谢梅告诉商报记者,这里销售的东西不但新鲜,而且还能和农户聊天,感觉不错。注重购物体验,增进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成为目前农夫市集一大特点。那么,农夫市集到底是什么?
据了解,农夫市集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
随后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农夫市集逐渐形成一种农户与城市社区互动的潮流。从北京起,逐渐发展至上海、广州,到如今,深圳、珠海、青岛、成都等地,规模在不断扩大,甚至同一个城市开始出现更多的市集,举办的周期也更频密。其中,名气*响亮的莫过于位于北京的有机农夫市集。据了解,该市集自2011年开市以来,定期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活动。目前,其微博粉丝已达103311个。
创新 打的绿色牌
“一个承诺不在生产中使用化学制剂的农夫组成的市集,追求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少的农夫市集均如此自我简介。
“把农夫市集看成民间餐桌自救运动不为过,现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如何找到健康、安全的食材,是每个人都关注的。”昨日,*次来重庆参加农夫市集的成都“我家菜园”农场主方永兵向记者谈道,他从2013年起已在成都参加了10场农夫市集活动。
“农夫市集的出现,除关注安全外,也是对目前国内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一种创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看来,就需求而言,消费者渴望获得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在生产方,尽管不少地区都建立了农村合作社,但生产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的农户规模小,商超等常规渠道又受制于门槛高而难以进入,迫切需要适合自身特点的销售平台。
争议
价格和安全保障存在争议
农夫市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免费的交流和交易平台,但记者调查发现,价格和安全保障及质量监管仍是消费者关注的争议点。
因进入农夫市集销售的农产品大部分为绿色或有机产品,因此价格要比市面上普通的农产品价格贵。商报记者昨日在该市集现场看到,成都“我家菜园”农场销售的有机大米,其零售价为12元/斤。成都“我家菜园”农场主方永兵介绍,因加入农夫市集没有任何诸如摊位费等费用成本,虽然有机大米、蔬菜等商品价格贵过普通大米、蔬菜,但相比超市同类有机农产品,价格则便宜30%~40%。
与此同时,记者调查了解到,农户要进入农夫市集,事先会向市集的组织者提出申请,并由组织者对农户的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进行审核,得到批准方能进入。但目前,国内的农夫市集还不能对农户及农产品进行有效的把关检测,这也成为农夫市集目前受争议*大的问题。
市农产品流通协会相关人士也表示,仅靠实地考察,单纯强调不使用化肥农药,很难对农产品质量有较为科学的评估。加之组织者并不能对所有农户进行监管,如果哪个农户的生产方式不合规定,组织者很难进行有效监督,消费者也不具备有效监督的能力。
另外,目前大多数市集既不是经过注册的社会组织,也不具备一般公司的法人资质,加之市集的时间、地点不固定,如果市集农户销售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很难保护消费者权益,也很难追究组织者的责任。
于去年在山西太原发起了农夫市集活动的某农产品销售企业负责人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规模、资金等问题,对于一些小型农户而言,办一项有机产品认证,要花费两三万元;而若把没有证书的农户邀请到农夫市集现场,其产品可能会受到质疑。
“还有就是开办农夫市集,人员也是问题。”该负责人透露,当初,其发起的农夫市集所有组织者均是志愿者,场地的布置、物品的摆放以及宣传、维持秩序都需要人手,经常会遇到志愿者不够或时间不能保证的情况。
纵深
农夫市集能走多远
“创新和探索是好事,不过就我观察,农夫市集未来有其发展的前景,但短期内难以成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昨日表示,毕竟农夫市集上所卖的农产品大多采取“绿色”或“有机”的生产方式,且生产者均为中小型农户,受制于规模、成本等因素,很难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
“加上农夫市集每周或每月才开一次,市集实际销量也不大,难以发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菜市场。”胡定寰表示,与此同时,国内诸多农夫市集均是公益性的,组织者到工作人员大多属于“免费帮忙”,市集若想长期发展,没有固定经费作支撑,光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胡定寰也谈到,在安全保障和质量监管上,相比大型菜市场、生鲜超市,农夫市集还难以形成体系化的监管能力,培养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感出发点是好,但信任感不能完全取代体系化的监管。胡定寰还分析,近年来,一些大型超市的确不时地曝出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超市自身管理问题,还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消费者对于超市的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完全了解,这势必容易造成一些误会。
“作为发起方,针对资金支持和监管,我们也在做思考和调研。” 昨日,美尔自然学校负责人也透露,未来,其打造的农夫市集或考虑向加入的农户们适当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主要用于机构工作开支,但不会给农户们造成过大的负担,具体方案目前暂不方便透露,“同时,还将引入第三方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