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创造热干面传奇的人

2014-10-20来源 : 互联网

刘海元是**了热干面**的人,他在上世纪90年代从国有企业“下海”,让武**手工加工了千年的热干面进行了工业化生产,走出了江城,销往欧美、日本等近40个国家。

不新锐、不时尚,双鬂微霜的刘海元与大学生面对面谈创业经历时,竟有几分紧张与生涩。谈及创业之艰辛,刘海元说,是梦想给了自己往前走的源源力量。

“不服周” 立志要让方便热干面“武汉造”

刘海元骨子里有武**“不服周”的气质。

1997年之前,刘海元还是武汉一家主营食品流通的国有贸易公司的经理,正赶上国有企业改革,他便和三位老同事辞职下海创业。凭着国企积累的人脉,他们取得了“南方黑芝麻糊”、“必是饮料”等8个产品的销售代理资格,创建了武汉冠利达必是有限公司。2001年公司销售额过千万元,但是,利润有限。

2003年,武汉本地媒体报道了河南一家企业**生产方便热干面,半年在汉销售了2000万。作为地道的武**,看见了这个报道,刘海元心里非常不是滋味。“热干面是武汉特有小吃,多少代武**都对热干面有着很深的情结,作为热干面的发源地,武**没有自己品牌的方便热干面,却被河南人在市场*了先。”刘海元说,那一刻,他就下定了决心,把方便热干面作为自己的项目,一定要做出特色地道的武汉方便热干面,与河南热干面一较高下。

不服输 资金链断掉时贱卖住房和门面

千年以来,热干面都是手工制造,如何变成方便面?刘海元邀请了武汉三所大学的多名食品专业教授进行项目研究。研发耗时两年半,其中,6个月仅面粉损失就超过了百万元,购买的多款设备都因无法生产被当作废铁卖掉。

当技术终于取得突破时,资金链也完全断掉了,员工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工资都无法发放,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

为了尽快聚集资金购买设备,刘海元把自己的住房和商业门面房低价卖了。当时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劝诫他,商业门面房以后拆迁会升值绝对不要卖。刘海元说:“如果有办法我根本不愿意卖房子,既然选择了方便热干面项目,我不服输,产品要工业化生产,设备必须上马,没钱怎么办,只有卖房子了。”

2005年1月,刘海元将非油炸风味方便面及其制作方法研制成功,并申报了发明专利。通过此专利技术,向厂方订制了专门的生产设备,此款自制设备终于让热干面在生产线上复原成功,拌上芝麻酱等佐料后,无论色香味还是入口的那股韧性就跟手工做出来的味道不相上下。

不满足 把汉产热干面销往近40个国家

“大汉口”方便热干面面世了,销售又成了难题。想进超市卖场,当时刘海元根本拿不出进场费。为此,他就在写字楼楼梯旁摆摊卖,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通过分析,大学生是方便面主要消费对象,刘海元便到学校销售,没想到武汉高校来自四面八方上百万的大学生,通过品尝他们的产品,逐渐成为了忠实的消费者,同时也无形中成为了“大汉口”热干面品牌的传播者。

2006年,刘海元的“大汉口”热干面初次在食博会上露面,引起了很多商家极大的兴趣,产品随后在国内多个城市落地开花。3年前,他盯上了海外市场,把大汉口热干面卖到了美国“第五大道”。目前,公司已在30多个国家注册了商标,热干面销往美国、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等近40个国家。

[互动]

共渡难关的老员工

每年企业年饭坐上席

8日现场,近50位创业者与刘海元就创业的困惑和烦恼进行了互动。在“团队精神”还未普及的年代,创业困难时如何留住人?刘海元说,创业者要有信心,对人要有感情。“这么些年过去了,企业做大了,但是,每年企业的年夜饭,那些共渡难关的老员工都是要坐上席的”。

问:您创业时半年都发不出工资员工还依然不走,您在用人和留人上有何心得和建议?

刘海元:我的做法是老板自己首先要有创业的信心,就像我研发方便热干面时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员工也受到了感染,他们有了信心自然也很少会有动摇。此外,平时也不要把自己当老板看待,而是当作他们的一员,多去关心员工加强凝聚力,当时我做研发的时候都是和员工同吃同住,大家拧成一股绳。

问:企业发展通过什么途径向互联网转型?

刘海元: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向互联网转型,但很多人又对互联网的运行规律不太了解,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传统企业。拿我们企业来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不可能适应现在市场需求,未来我们将采取o2o模式(线上和线下销售模式),除了线上销售,同时计划增加实体体验店。

问:很多企业有好的产品,但是打开渠道很困难,如何进入各大渠道?

刘海元:很多产品对渠道的依赖很严重,我的建议是,先做好自己产品的市场调查,掌握市场的情况,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选择性的进入相关渠道。如果费用太高,可以尝试自己建渠道,可以免去渠道受制于人的情况。

标签: 热干面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