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冬至习俗介绍,闽南地区冬至吃什么?

2016-07-25来源 : 互联网

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冬天来了。冬天来了要做什么呢?当然是拼命吃了。冬天不吃,更待何时?冬天的时候气温低,大家也懒得出去到处玩了,这么冷的天气只有美食可以温暖我们的心。闽南地区非常注重冬至这个节气,有些学校冬至这天还会放假,让学生们回家“补一补”。家里的长辈都说,冬至这天补好了,冬天才不会怕冷。厦门冬至习俗是什么,闽南地区冬至都吃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厦门冬至习俗:厦门俗语说“一年补透透,不如补冬”。从霜降到大寒的七个节气是厦门人集中吃补的季节,其中*受重视的是霜降、立冬、冬至和大寒。冬至是举家团圆的大日子,所以这**的进补更是不同寻常。

冬至是厦门人进补的重要日子,据说“吃什么,补什么”,腿骨不好吃猪蹄,身体虚弱吃羊肉,别忘了往汤里加点人参、“四物”等**,以增加热量。 厦门人的食补非常讲究,*常见的是“四物”,即当归、川芎、赤芍、熟地。还有“四君子汤”,也就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物”加“四君”,再加肉桂、黄莳,就成了人们常说的“十全大补”。不过,吃补也不能随意,要根据体质进补,若盲目进补,不但无益,还会引发种种弊端。

闽南地区冬至吃什么:1、泉州冬至习俗吃圆子泉州风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2、漳州冬至习俗吃“搓丸”漳州一带,“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舂米“搓丸”。丸子颜色有红有白,并要捏几件小巧玲珑的玩具,俗称“捏鸡母狗仔”。如做成羊头、猪脚、花鱼“三牲”,还有荔枝、桃、梨、柑桔、香蕉“五果”……象征兴旺吉祥。“冬至”早晨,农家户户都要煮甜丸,粘贴在门户、谷仓、器物上,庆贺丰年,酬谢诸神。除此之外,许多人家还要蒸糕粿,做寿龟,蒸年糕,象征年年高升(“高”和“糕”谐音),祈冀福寿延绵。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还要到祠堂祭祖。

3、台湾冬至习俗吃汤圆九层糕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又因为台湾子孙常在这**跨海前来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这一节日,在闽台两地有不一样的意味。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4、福州冬至习俗吃米时在福州传统小吃名店安泰楼,一位做小吃的师傅说,“米时”和糍粑都是福建冬至节的特别食品,做法上有点区别,但是口感差不多。糍粑是米蒸熟了用石舀捣成糊状的,这种做法在闽北一带比较流行,叫糍粑。而福州一般用米浆直接搓,就叫“米时”。福州民俗“米时”与糍粑其实是差别挺大的两种食物。而且在冬至节的民俗内涵上“米时”也要比糍粑更丰富。

5、厦门冬至习俗吃姜母鸭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习俗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小结: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度,冬至进补是没有错,但是吃太多大补的食物也不见得就是好的,小编经常看到有人冬至吃太补,结果整个冬天都在流鼻血……

标签: 闽南地区冬至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