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谈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59万亿 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2016-06-22来源 : 3158重庆分站作者:南山之南

“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存量同比增速趋于上升。社会融资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较快发展,资金投放渠道在拓宽。”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一季度金融数据媒体吹风会表示,“分结构看,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直接融资显著增加,二者均创历史新高,表外融资也明显回升。”

4月15日,央行公布了一季度金融数据,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6.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3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其中,3月份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51万亿元和1.09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4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7个和0.3个百分点。

盛松成解释了社融增长的原因:一是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比第二高的2015年一季度高出1.06万亿元。

二是随着汇率的稳定和贬值预期的减弱,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由降转升。1-3月,分别为减少1727亿元、减少569亿元、增加6亿元,一改连续八个月的下降走势。

三是直接融资,尤其是企业债券融资大幅增加。受融资成本降低的带动,2015年起企业债券融资呈现逐季增多的趋势,2016年一季度企业债券融资达到创纪录的1.2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也有所加快,一季度增加2840亿元,同比多增1132亿元。

四是表外融资也出现回升。一季度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增加4872亿元,同比多增1173亿元。

实际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社会融资规模和M2同时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目标。

今年3月12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时指出,要注意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其特点是全部的金融机构对企业类、实体经济类的融资总量,通过社会融资规模可以观察到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一起共同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盛松成说,一是社会融资规模指标逐步完善。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推出已五年多,该指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可,被政府部门、金融市场及学术机构广泛分析、研究和运用。目前,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涵盖了增量和存量、绝对额和增速、年度和月度数据、全国和地方数据,指标体系趋于成熟和完善,并已被经济金融实践所验证。这一指标迄今已连续六年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货币政策的监测分析指标,同时也具备了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指标的条件。

二是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共同构成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二元机制。

社会融资规模从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进行统计,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货币供应量正好相反,是从金融机构负债方统计,是金融机构的负债,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和购买力,反映了社会的总需求。社会融资规模不仅能完整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也能反映实体经济通过不同金融工具融资的结构,以及不同地区、行业、部门融资结构的变化,从而避免货币供应量等总量指标所导致的结构数据缺失问题。因此,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三是提出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目标适逢其时。

首先,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角度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反映当前中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实现情况。其次,社会融资规模对于目前正在研究推进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有重要意义。社会融资规模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包括信贷、债券、股票、保险以及中间业务等市场。因此,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符合统一综合的金融监管的需要,也有利于建立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