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Zika)病毒世界蔓延,了解这些才能防患于未然!

2016-02-29来源 : 互联网

寨卡(Zika)病毒正在美洲“**式蔓延”,且已在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病例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上个月28号宣布,寨卡(Zika)病毒正在美洲“**式蔓延”,且已在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病例出现。目前我国还未有任何病例出现。那么引起美洲恐慌的寨卡病毒究竟是何种病毒?我们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呢?小编特此整理了有关寨卡病毒的常见问题,希望读者通过此种方法提高认识,防患未然。

什么是寨卡(Zika)病毒?

寨卡(Zik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中之黄病毒属的RNA病毒,与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病毒近亲。该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在人际间传播。该病毒于1947年*次在乌干达被科学家一只发病的恒河猴体内分离出来,当时这只猴子是准备用来进行黄热病研究的。

电镜下的寨卡病毒(美国CDC) 寨卡病毒传播媒介:伊蚊

寨卡病毒感染后的症状如何?

1:5人中会有1人因感染寨卡病毒而发病。

2:寨卡病毒感染后发病的常见症状为:发热(通常低于38.5度)、皮疹、关节痛、红眼以及肌肉痛和头痛。从感染病毒到发病的时间通常几天到一周。

3:病人的病症一般较轻,很少有病人病情较重,死亡率低。

如何诊断寨卡病毒?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反转录PCR),一般在症状发现1到3日天收集血液或者3到5天收集尿液,均可使用核酸检测方法检测出病毒。

2:免疫学检测。可使用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进行检测抗寨卡病毒的IgG和IgM抗体。进行该测试时应注意与其它黄热病毒的IgM交叉反应。

如何预防和*疗寨卡病毒?

目前还没有任何疫苗和药物专用于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和*疗。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的叮咬传播,潮湿低热的环境**适合伊蚊的生存,因此做好蚊虫的清除工作显得尤为这样,可以借鉴登革病毒的预防处理措施。

目前有报道称孕妇有可能通过生育将寨卡病毒传染给胎儿,从而导致儿童“小头畸形病”的发生。另有报道称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尽管目前还未有直接证据表明这些相关性,但是在疫情高发地区,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是必须的。一旦发病,病人需得到充足的休息,并大量喝水,可以吃扑热息痛来降低发热和疼痛。不要吃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物。

目前我国处于冬春季节,蚊媒密度较低,因此发生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不排除输入病例的发生。因此做好相关的疾病预防和科普知识仍然显得至关重要。


标签: 健康科普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