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营店的出现,不是天上掉下的****这个新兴渠道的形成,是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历时20年孕育的结果,是行业市场两次重大裂变之后的整合产物,可谓厚积薄发。日化市场的**次裂变,是日化线与专业线的分离;第二次裂变,是日化线领域内“广东板块 和“上海板块 的形成。人们真正关注专营店的时间,基本起于2005年。
三年,仅仅是三年,专营店如今是遍地开花,星星之*已经发展到了燎原之势,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市场格局的变幻,让厂家找到了出路,也看到了希望,因此,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医院偏爱丰胸,日化偏爱专营,日化专营店仿佛成了日化企业的救世主,既使流通企业、终端企业也都开始开发新产品,尝试多条腿走路。
成功的样板,媒体的助推,让专营店的开店速率也让人瞠目结舌,截至2007年底,全国(在册)专营店约3.5万家左右,未在册的还大约占有30%左右,也就是说,至少还有1万余家专营店在同步运营,而且,全国平均每月正以1000家的建店速度在迅速递增。
人多杂,龙多旱,母鸡多了不生蛋。日化专营店雨后春笋般的冒尖,带来的必然是激烈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专营店**发觉,事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专营店也不是一种**的“坐以待币 的经营形态,而2008年整体的经济形势和市场格局,让人感到了从来都没有过的冰冷,越来越多的专营店**心里直嘀咕:专营店的冬天来了吗?
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来花开 到“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进退之间,日化行业这种根基浮浅的弊端尽露无遗。**之后,冷静思考,日化专营店确实已步入冬天的冰窖,除了店与店之间的竞争之外,超市的强势兴起、外来专营店的步步紧逼、网购渠道的迎头而上,都给专营店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而2008年整体市场的不景气,就像一张充满传染性的瘟疫大网,令人窒息。
企业的冬天导致专营店的冬天
目前,许多专营店的开店已到了盲目状态,连菜市场或者快餐店旁边照样有人开疆辟土,精神可嘉。没办法,供大于求的市场经济,让专营店成了本土企业发展的温床,有专营店的地方,必然有企业会主********,普通专营店中,本土品牌约占90%以上,而这些本土品牌,低折扣的供货价,成了专营店赖以生存的利润源泉。
2008年运营成本的上涨,使国内中小化妆品企业受到了重创,在市场上赖以生存竞争的低价法宝,已经支撑不起整个运营的空间,因此,企业先步入了冬天,从而也加速了专营店奔向冬天的步伐。
2008年7月23日,马云一封《冬天的使命》的内部邮件,迅速冲出阿里巴巴,走向全国,大江南北一片共鸣。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专门服务于国内中小企业的阿里巴巴,**不会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8年上半年,中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沉重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中小企业出口受阻,民间债台高筑,被逼停产、资金链断裂的惨败境象。虽然,这些倒闭的中小企业,更多的是手工劳动密集型,与日化企业有些小不同,但是,生产成本高涨却是日化企业逃脱不了的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