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酒类销售行业就开始进入一个颠沛动荡的时期。国产的各大白酒品牌纷纷价格跳水,渠道库存堆积如山,各级代理商、经销商怨声载道。严苛的道路交通禁酒令和随之而来的**机构接待预算的缩减更是给这料峭的严冬平添一股凛冽的寒风,刮得人心惶惶。
进口葡萄酒作为这个市场上新兴而微薄的力量,仿佛一群刚从大学的围园里走向社会的懵懂少年,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便始料不及地遭受到现实社会暴风骤雨般残酷的洗礼。这让人不禁缅怀前几年的青春美妙,更让人惶恐地不敢远望未来。
就像人一样,一种产品,一个行业,都会经历各种生命的周期。寒冬总会过去,然而在春天到来之前,我们是否做好了步入下一个阶段的准备?进口葡萄酒行业经过近二十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已经跌跌撞撞地走过了它青涩的青春。在这场伴随着行业洗牌的严冬过后,中国的进口葡萄酒行业势必步入下一个**的发展阶段。
笔者暂且把下一个阶段称为“理性的回归”。因为在这个市场里,作为多年来“感性”发展的进口葡萄酒行业,其总体市场定位要回归理性,其价格体系要回归理性,其渠道建设要回归理性,其营销策略也要回归理性。
进口葡萄酒的总体定位开始从从前的“高举高打”逐渐向更加“接地气”的大众消费市场回归,开始更加积极大胆地融入到与本地品牌的渠道竞争中去。
进口葡萄酒的产品价格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体系混乱,与产品的出厂价格、原产地、实际产量、年份和质量不相匹配。从市场的一级代理商开始,各级分销渠道对利润的把握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行业基本共识甚至是某品牌本身各级分销渠道的价格管理。网上销售渠道与线下渠道相互打架,各类比价手机软件更是不靠谱地大行其道,让老百姓们摸不着头脑。早期靠单一渠道也能在市场上存活的葡萄酒运营商将要面临向多种类型渠道拓展的难题。然而拓展渠道所需要的资金在哪里?需要的团队在哪里?需要的销售知识体系在哪里?当这一切都有了之后,品牌在哪里?
从一个简单的产品定价到品牌营销,这都无不要求进口葡萄酒运营商具备更多的内在实力。即对整体市场更加全面的把握,对现金流的控制,对团队的培养以及拥有一套完整的品牌营销策略。未来的进口葡萄酒市场,一定是以大众消费为导向的市场。大众消费市场是一个既庞大又**挑战性的市场。因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群众的味蕾是敏感而挑剔的,群众的腰包更是精打细算的。这个如试金石一般的市场,会把那些以次充好、以国产充进口、以伪**充真**的玩家扫荡出局,而那些*后留下的,才是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金字招牌。
青春终将逝去。二十年的光景带给我们无数的思考。在这个经历洗礼的时刻,我们总结着曾经的伤痛,隐约处看到青春的光,给我们以鼓励。毕竟,这个行业正在成长,带着新的思想在成长。如果青春岁月在我们的眼角留下皱褶,那么就让这岁月的痕迹延长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到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