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5项目新入选非遗

2014-12-28来源 : 互联网

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经公布,重庆有5个项目新入选。分别是南岸区的广阳镇民间故事、石柱玩牛、彭水的苗族民歌、大足宝顶架香庙会、丰都庙会。看到这些非遗热闹又有趣,你醉了么?

丰都庙会。

记者昨日从市文化委、市非遗保护中心获悉,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经公布,重庆有5个项目新入选。分别是南岸区的广阳镇民间故事、石柱玩牛、彭水的苗族民歌、大足宝顶架香庙会、丰都庙会。

广阳镇民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石柱的玩牛属于传统舞蹈,彭水的苗族民歌属于传统音乐,大足的宝顶架香庙会和丰都的庙会都属于民俗。看到这些有趣的、热闹的非遗,你醉了么?

南岸广阳民间故事

“摆龙门阵”成了日常生活习惯

“广阳民间故事”是重庆南岸区广阳镇广泛流行传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总称。这里讲民间故事,就像重庆人“摆龙门阵”,是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摆什么?**历史生活都有

从故事内容看,有**传说、地方风物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种类繁多,其中本土传说、本土地名来历等故事尤为突出。比如,**故事《破鼓救月》、地名故事《广阳坝的来历》、江河文化故事《鲁仙庙的传说》等,此外还有大量与抗战相关的故事。

广阳民间故事反映了长江流域的远古文化,其中尤其是以濮人和巴人为代表的文化;广阳民间故事还反映了以长江为主的江河交通文化;广阳民间故事中的抗战记忆尤为珍贵,抗战记忆也是一种国家记忆。

多少故事?发掘出4800余则

经过1987年和2009年两次民间文学普查,广阳民间故事发掘出讲述群体一个,故事人30余名。目前,有民间故事4800余则、民间歌谣800*、民间谚语2000多条,灌录录音磁带200盒,还有相当数量的视频材料。

延续状况?很多故事正在消失

南岸区文化馆人士介绍,虽经1987年及2009年两次普查,但由于人力物力所限,迄今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收集。在采集过程中,篇幅较长的多未采录,包括大量的抗战故事,如果不及时*救,这一段记忆(包括抗战记忆)都将随着一批六七十岁的老人的逐渐离去而消失。

大足宝顶架香庙会

全国*****的庙会

在大足,世界文化遗产宝顶山石窟名满**。由它衍生出来的宝顶架香庙会(简称宝顶香会)也不同凡响,在全国各地庙会中****。

大足区非遗中心负责人介绍,宝顶香会是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高度结合而绽放的一朵奇葩,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顶香会始于南宋,兴盛于元明,极盛于清代、**,至今不衰。宝顶香会以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前后四五十天为活动会期(今3~7天),每届香会香客少则十多万,多达四五十万。来自云、贵、川、陕、湘、鄂、闽、粤等省。

架香每年有三四百拨。一拨架香,少则上百,多则数千。架香,在引香师**下,前有流星开道,继有龙灯、狮子,接着是灯笼、圣驾、九品香烛、十八罗汉、二十八宿等。宝顶香会植根于石窟艺术,与大足石刻相伴相融。

石柱玩牛民俗味十足的“中国式斗牛”

入选***非遗的“石柱玩牛”,拥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中国式斗牛”。

起源?源于耕牛祭祀活动

“土家玩牛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属于玩龙、玩狮民间习俗群体舞蹈之一。”石柱县非遗中心主任刘兵介绍,《石柱县志》记载,石柱土家先民在早期的农耕时代,崇尚牛王庙的耕牛祭祀活动。各地建有牛王庙,每年4月18日祭祀牛王,让牛休息,饲好料。土家人扮牛舞蹈,热闹非凡,以求消灾避邪、六畜兴旺。

**时,每逢春分前后,播种伊始,县府门前人山人海,县长亲自主持“耕牛大会”,会集黑牛、黄牛、花牛等各型各色的牛扮,登场表演、游街竞技,万人簇拥,“玩牛”热闹非凡。

今天,西沱镇和下路镇还有“玩牛”班子,常在一些大型活动和民间红会中表演。

刘兵说,起源于牛王庙、牛王节祭祀活动的玩牛,延续了农耕时代人们崇敬牛神和饲养耕牛的思想意识,玩牛习俗和玩牛舞蹈是土家延续历史的表现。

怎么玩?有5种基本舞蹈

刘兵介绍,石柱“玩牛”是一种“组合舞蹈”,共有5种基本。

“玩牛”舞者装扮:一人扮放牛的大哥或大嫂,或牵牛索、拿牛棍,或身背草背篼,或空手领舞;二人同披一张牛被道具,前者举牛头,后者摆牛尾,扮牛形状。

耕犁舞:表现水牛犁田、黄牛犁地状态的劳作舞蹈;

进食舞:耕牛吃料、啃草、喝水等模拟舞蹈;

动态舞:耕牛擦痒、滚水、翻坎等情景舞蹈;

神态舞:牛儿表现憨实、乖巧,深得人们喜爱的情趣舞蹈;

玩耍舞:表现人与牛同乐,牧童吹笛、骑牛散步、牛儿撒欢等姿态舞蹈。

玩牛时,周围有喊彩之人,也有锣鼓乐班相伴。玩牛中旁人唱当地民歌啰儿调助兴,玩牛人一边玩牛一边对唱啰儿啰、哟喂等互动。《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啰儿调民歌代表。

延续状况?在西沱和下路留传

目前,石柱“玩牛”还在西沱和下路两个镇留传,都是家传“玩牛”班子。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玩牛”当前正在加速衰亡。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西沱江氏班子以女子作为替代,平时连女子也外出务工,时常难以配齐班子。下路刘氏班子则仅仅在春节玩,原来在谷雨和牛王节时“玩牛”的习俗已经渐行渐远。

丰都庙会

融合佛道儒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

丰都庙会源于名山香会,始于西晋,已有上千年历史。

据介绍,丰都庙会起源于对诸神的信仰和各行业祖先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丰都庙会融佛、道、儒等各家文化,对研究巴蜀地方史、民风民俗、建筑艺术具有较为*特的作用。

彭水苗族民歌

苗族人的情歌、生活歌和劳动歌

苗歌缘起?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宋代达到鼎盛

鞍子苗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宋代达到鼎盛,元、明至清初遭到破坏,解放后得到复苏。由于彭水地处渝川黔湘鄂文化结合部,又是一个苗、土家、汉等多民族杂居的地域,在这里,各族不同的音乐交流,让它既有苗歌特质的基因,也有土家族民歌色彩,以及西南方言区汉族民歌风格。

唱些什么?

有生活歌、劳动歌,尤以情歌为主

彭水县非遗办负责人介绍,苗族民歌集中分布于重庆彭水县鞍子镇一带,因此也称为“鞍子苗歌”。唱的内容丰富,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尤以情歌为主。

1954年,彭水曾组队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四川民歌大赛,《娇阿依》这*苗歌获奖,并与《康定情歌》、《黄杨扁担》、《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起,同期刊入《四川民歌集》。上世纪80年代,《娇阿依》、《花线囊》这两*歌,曾在彭水自治县成立庆典上汇演,赢得满堂彩。

唱腔如何?

有高腔、平腔、混腔三种唱腔

演唱形式有合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歌词结构有五言、七言、十字句和长短句。“唱腔”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

苗族民歌紧贴当地民众生活,在传统音乐的对比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取样与存史的标本、民俗文化价值。

故事>

64岁苗族歌王会唱400多*苗歌

鞍子苗歌音型*特,曲调优美,千变万化。苗族人任云兴,今年已经64岁了,是鞍子苗歌*有名的领唱,也是鞍子苗歌师徒传唱的第五代传人之一。

任云兴不仅嗓音高亢嘹亮,而且唱起来极富表现力,被喻为苗歌“歌王”。

“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儿不推不转来……”任云兴即兴来了一*苗歌,高亢婉转。任云兴说,从十一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师傅学唱苗歌,到现在已经会唱400多*。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可以用苗歌唱出来。

任云兴说,在鞍子,六、七十岁的老人有60%左右都会唱,现在年轻人很多都出去打工了,可能只有20%左右会唱了。

标签: 新入选非遗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