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立农业合作社以粮换地

2014-11-05来源 : 互联网

天还没亮,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秋口村村民包洪军就起床了,他要在天亮之前对收割机等农用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接下来的**能够顺利地收割完一定数量的水稻。

眼下,正是水稻收割的季节,包洪军几乎每天都会早早醒来,然后根据水稻的成熟情况,安排好**的工作,将成熟的稻谷收割回家。

包洪军笑称自己是一个“职业农民”。与许多种粮大户承包土地不同,包洪军是为土地的承包者“打工”。

今年25岁的包洪军是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生,2008年从学校毕业以后,因为手有残疾而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回到老家秋口村。

与许多农村孩子一样,在大学毕业之前,包洪军基本没有干过农活,虽然包洪军的父母还守着自家的田地,并把外出经商的亲戚家抛荒的水田也租过来种。小时候的一次意外,造成包洪军手臂4级残疾,难以从事体力劳动。

2004年,包洪军考上浙江农林大学计算机专业,后因身体、兴趣等方面原因退学,2006年重新考入农林大学教育学院应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2008年毕业。

因为身体原因,求职屡遭婉拒之后,包洪军重新回到了农村。跟着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的同时,包洪军发现由于种地经济效益不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外出经商或者打工,村里撂荒的农田越来越多。包洪军想自己能不能将这些撂荒的农田承包下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包洪军的想法得到了大学校友、正在秋口村担任村官助理的胡铮的支持。同样在农村长大的胡铮,也觉得农田这样荒着太可惜了,听到包洪军想承包土地做新型农民,胡铮不仅大力支持,还向他提出了许多建议。

虽然撂荒的土地不少,但真正要承包过来耕种,一些村民并不乐意。原来,以往种粮大户承包村民土地都是到年终支付一定的土地承包款,但村民*想要的不是承包款而是粮食,许多村民觉得,自己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吃着放心。“既然这样,那我是否可以用粮食来代替承包款?”*终,包洪军与村民们协商,他承包农田,将一季水稻所产的稻谷全部归农民。

包洪军的思路是,插秧、锄草、施肥、收割等所有农田的活全部由自己来做,同时**每亩年产400公斤粮食给土地原承包者,“这样,农民只需要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就可以放心地出去经商、打工,照样可以吃到自己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

包洪军开始的想法很简单。为了让村民更加放心地把农田交给自己经营管理,包洪军还和另8名农民一起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他以13%的股份成为*大股东和法人代表。之后,经过村里的动员,与村民协商,加上至少400公斤亩产的**,村民们逐渐接受了把农田交给专业合作社管理的做法,并与包洪军的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同。

当年,包洪军和他的合作社,签下了500亩农田的经营管理任务,成了当地*大的“地主”。2009年3月,没有任何务农经验的包洪军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农民”生涯,与其他股东一起出资购买了育秧机、插秧机、喷雾器等一系列农机具。

一开始,当地不少老农看到他们买来各种各样的农机具替代传统的手工作业,还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种地不踏实,只会鼓捣新玩意,有的甚至根本不相信一个手有残疾的大学生,怎么可能种好这么多的农田。当他们看到包洪军用上了各种现代化机械以后,劳动强度减轻、效率提高,平均成本更低时,才算是“**地服了”。“现代农业如果还停留在以前的手工作业,肯定是难以取得效益的,只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才是真正的现代农业。”包洪军说。

与此同时,包洪军也主动拜有经验的农民为师,从辨认水稻和杂草、确认施肥季节等开始,慢慢学习怎样做好一个农民。

科学的经营管理,再加上机械化、规模化经营带来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包洪军的合作社当年就实现了粮食、效益双丰收。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现在包洪军的合作社收取的每亩农田的经营管理费从原来的575元提高到了675元,请他经营管理的农户却越来越多,经营的农田已经从一开始的500亩扩大到1000多亩。为此,合作社又添置了总值超过100万元的农机设备。

包洪军说,对于外出经商、打工的农民来说,用每亩670多元*加上原本就撂荒的承包地,一年换到的是400公斤的粮食十分划算。而自己则通过合作社,使用机械化手段对农业的科学管理,实现了效益,而更关键的是减少了农村土地的撂荒。

胡铮给合作社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经营的1000多亩农田,每年经营管理费超过70万元,除去成本和支付给农民的工资,每年纯利润在10万~20万元之间;此外,每年除给农户交上一季的粮食外,其他时间他们还可以继续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这些收益,就全部属于包洪军的合作社了”。

标签: 身残志坚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