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就敢赚钱——牦牛

2014-10-23来源 : 互联网

这些毛发耸立的家伙是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这些动物在高寒地区能耐氧负重,而对陈树合(下图)来说,就是它们在他濒临绝境、对生活几乎绝望的时刻,救他于危难之中。但当初陈树合想靠牦牛翻身时却被认为是死路一条,在一般人看来,这根本无法实现。

2001年12月17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州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有人预测,更名将为香格里拉县带来200个亿的商机。对与200个亿商机的预言,很多人觉得是个天方夜谭,但陈树合却深信不疑。

松茸被誉为“菌中**”是一种**食用菌,松茸长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高山林地,目前全世界都不能人工培植。因为资源有限,一公斤松茸可以卖到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利润十分诱人。2002年7月,正是松茸收购的旺季,陈树合觉得机不可失,他马上卖掉了手中经营不错的超市,买地建厂,带着全部家当110万现金进山,开始疯狂地*购松茸。

员工:疯狂到就是可以说**从山上收回来的,我们基本上看了以后,一票过,一篮松茸不称了,就是这一篮多少*,两千、三千,这是七八千,就是不过秤。

陈树合:我当时想的就是这110万元*的货,通过我们的加工以后,可以说大概花个八九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变成300多万到400万的产值。

因为松茸在当地只有不到4个月的采摘期,价格也是随行就市,陈树合决定保鲜后反季节销售,这样就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在山上疯狂*收了2个月后,陈树合用110万现金买回了10吨松茸。但这个决断非但没有给他带来**,反而把他逼上了绝路。

员工:我们打开冻库,那个臭味呢就是扑面而来,有点像钻到牛圈猪圈的那种感觉了。

陈树合:五六十层的架子,每一层一层摆满松茸的,当时一看,所有的架子里面的货,松茸都全部变稀了,原来很厚的,*后就变成很薄的一层了。

因为松茸水分大,加上陈树合保鲜操作不当,不到3个月,用110万现金收回来的10吨松茸就变成了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陈树合这才恍然大悟,那些做松茸生意的人为什么总是收多少卖多少,没有人保鲜储存。本指望通过保鲜反季节销售,却没想到全部家当化为了乌有。

陈树合:脑子里面空空的,不知道是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

陈树合本指望在香格里拉改名后带来的200个亿的商机里,能拼*出一块市场,没想到还没开始*,就让自己十几年的积累一夜消失。更为紧迫的是,从2002年开始,到香格里拉旅游的人就渐渐多了起来,松茸保鲜的问题要尽快解决才能翻身。2002年12月,陈树合来到昆明,在一家超市他偶然看到了一样东西,没想到正是这个带给他希望的东西,把他逼上了另一条绝路。

陈树合:有一个柜子人很多,过去一看就是卖牛肉干的,90克的一袋卖十一二元*。这个牛肉很便宜,就一公斤也就是六七元*。

香格里拉漫山遍野是牦牛,如果用来做牦牛肉干,不仅没有季节限制,风险也比松茸小得多。陈树合冥冥之中豁然开窍。

陈树合:说句实话当时的牦牛不贵吗,就是七八百元*一头,一千来元*一头,对吗,那么按这个价位来算,一公斤可以卖100多元*,我说这头牦牛就是我眼睛里的牦牛就是几万元*一头了。

陈树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兴奋。2003年6月,他用工厂的土地在银行做抵押贷款300万,生产牦牛肉干。果然不出所料,他把第一批产品铺到香格里拉大大小小的超市,牦牛肉干成了大批游客购买的特产。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天的*高的(销售)量到4万元*左右。

记者:那一个月呢?

特产店销售经理:一个月*高的时候我们卖到将近40多万元*。

陈树合:越来越高兴,卖的*好的一天就可以大概卖出去150多件,可以说当时每一天屠宰牦牛在3头左右,除掉牦牛的成本,1万多,2万元*,每天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所以当时想,按这样下去,我这个车间就变成印钞车间了。

然而,陈树合没有想到,他经历的只是短暂的辉煌。

在牦牛肉干开发成功之后,陈树合开始四处出击,不断扩张市场。他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展会,利用香格里拉的名气,紧锣密鼓地拓宽销售渠道。牦牛肉干每天的加工量就达到400公斤,一天的销售额达到近7万元*。从2003年起,陈树合足足风光了3年,而2006年3月,他的工厂却不得不停工,因为这时陈树合已经无牛可买,当初他看到的漫山遍野的牦牛到哪儿去了呢?

香格里拉县是藏民族聚集地,在藏族百姓心中,牦牛是**的象征,谁家的牦牛越多,说明越富有,所以他们只养不卖,即使卖,也只卖淘汰的老牛。

牧民:**的一种,卖了就富不起来了,就有这么一个老观念。

记者:那把它变成*不行吗?

牧民:以前的观念就没有这个。

记者:以前是什么观念?

牧民:以前就是你越养越多,等于就是他就富,富的这种感觉,*有没有就无所谓了。

开珠:家里面养牛养的太多,就是我们自己的**,就这样想的,并不是*的关系。

在香格里拉,公牦牛被用来干农活,母牦牛奶除了喂养小牛外,被做成酥油和奶酪供人食用,这是藏族百姓几千年养成的习惯,他们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牦牛。

从2003年6月到2006年3月,香格里拉的淘汰牛已经被陈树合收光了,已经收不到牛的陈树合被迫选择停工。

陈树合:到牧民家里面以后,见到小孩我们还给几个糖,遇到男的我们还给一点烟,但有些人不领你的情,你给他烟,跟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你,你陪他笑脸他不看你,他走了,他说没办法,他说我们就是不卖牛,我们有生产牛不卖。

到处陪笑脸、说好话,甚至为了多收牦牛,把原来1000多元一头的价格提高了一倍,陈树合还是收不到牛。加工牦牛肉干虽然挣回了在松茸上赔掉的110万,但是现在眼看着刚刚签下的130万元的定单却因为无牛可收,生意断档。难道这看得到的**之路真的走到了尽头?靠牦牛**是个打不破的魔咒?刚刚打拼下来的市场还要甘愿放弃、改行重来吗?

标签: 牦牛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