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美食“饥饿的馈赠”

2014-10-02来源 : 互联网

  中国是一个注重吃的国度。长期以来,中国人见面时总是用“吃了没有?”这样的**用语来相互问候,可见吃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何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连圣人孔老夫子也说:“食色性也。”把饮食放在了人生和人性的**位;并留下了诸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等不少饮食格言。

  我常常想,中国人之于吃,为什么会有如此重的份量,有如此繁多精到的见解,有如此强烈而持久的热情。你可以说这是事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特别看重,但仅仅这样解释还不充分。因为吃同样也是西方人的生存需要,西方人难道就不看重吗,那么西方人为什么就远远没有我们如此讲究,至少在吃的观念上要比我们淡化得多呢?如今中国人的吃自然又上了新的台阶,菜市场一片喧嚷****,街头酒家饭店琳琅满目各出奇招,人们对吃的挑剔已经不在话下。

  愉快美食“饥饿的馈赠”

  有人说,吃饱以后追求吃好,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对此我没有异义;但我认为,中国博大精深称雄世界的饮食文化,并非饱食文化的产物,而是饥饿的馈赠;不是东西多了以后才讲究,而是东西太少才更加珍惜。

  或许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长期的饥饿史,培育和锤炼了中华民族分辨力**的舌蕾,激活了中国人的味觉感受能力,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史。这倒不是“歪打正着”,这恰恰是人类饮食活动的客观规律,也是回答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为什么大大喧闹铺张于西方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可能认为我这个观点有悖常理,那么在下不过是一家之言。

  不过有一点是不少人共同的感受,在今天这个远离饥饿的时代,人们对吃的讲究却反而面临着更多的困惑,对美食的追求反而有了更大的难度,这也许是有目共睹的。这就是说,吃的东西多了一方面可以吃得更好更讲究,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带来负面影响。这至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国的吃,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不一定同物质的丰富联系在一起,相反,与物质并不太多的历史似乎有着更多更密切的联系。

  回顾数千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人一直同饥饿作着斗争。直到1949年解放后,摆在中国[系统**字符]面前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消灭饥饿和贫困,而且多年下来实际并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只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到来之后,我们的国家才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意味深长的是,与长期的饥饿历史相对应的,却是中国烹饪的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怎样解释这貌似背悖的历史现象呢?我想,这只能这样解释:中国人正是在长期同饥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积累了更多与吃有关的实践经验,在客观上**和孕育了灿烂夺目的饮食文化。中国人讲究“吃的艺术”,祈求“年年有余”,信奉“能吃是福”。这些传统的观念并不说明中国人早已解决了温饱,相反正是经常受到饥饿威胁所产生的一种信念。试看天天酒足饭饱的人们,有谁还会把“年年有余”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有尚未温饱的人们才会把吃饱穿暖作为人生的*高境界。这同样说明,中华民族是在近于饥饿的生存环境中把“吃”的文章做得如此****、光彩夺目的。

  饥不择食是一种本能的生理现象。生存的**要义是吃,人们常说“饱汉不知饿汉饥”,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是无暇考虑吃以外的其它事情的。在食物来源相对贫乏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人们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寻觅一切能够得到的食物,这时候,即使原来存在的吃的禁忌也会被强烈的生存需求所冲破。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烹饪原料的广泛、多样、庞杂,几乎难以穷尽,这一点是西方人的饮食所无法比拟的。

 

标签: 愉快美食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