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年,我们越吃越好!

2014-09-01来源 : 互联网

自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升起**面五星红旗到现在,我们国家成立已经快60年了。在这60年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剧变。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感受*深的是六十年来,关于“吃”的变化。

六十年前,与爷爷成家多年的奶奶准备单立门户,自己找人做一间房子。说是做房子,其实也就是搭起一间土坯墙的草顶房。那时,对于奶奶来说,那是无比重大的一件事。奶奶到集上割回来一斤肉,竟一直吃到那间草顶房做好。奶奶精打细算地把肉用咸菜炒起来吃,一大面盆咸菜里只有几片肉,只有做活的木匠等人才能吃肉。吃肉也讲规矩,中午不能吃,只有晚上才能把咸菜端出来放在菜桌上。奶奶告诉我说,那种肉香味让年幼的大伯垂涎欲滴,常常等到大人到前边做事去了,偷偷溜进厨房,夹点咸菜吃。聪明的他只敢从边上夹,夹好了用筷子推一推,把夹过的地方再推平,一定要看上去像没吃过一样。奶奶有时发现了,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装作不知道。

生于解放那年的爸爸在一旁听到意味深长地说:“以前的日子真叫一个苦啊。我那时候到五里开外的学堂上学,看到别人带去的面疙瘩或者红薯稀饭,都会馋得我直滴口水,我们那时候家里人口多,每天基本是空着肚子上学或者喝稀得见底的粥。”

爸爸还告诉我,到1959年开始吃大食堂时,由于干部虚报,要成绩,我们村底子薄,以前我们的习惯是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搞食堂后变成“两干一稀”,即早吃稀饭,中午、晚上吃干饭。没多久,变成了前面紧吃,后面吃紧。后来食堂解散,家里的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

1965 年夏天的一个早晨,已经读高中的爸爸放假回家,为节省路费,带上几件衣服和书本,毅然步行回家。汉口到沌口虽然不是很远,也有六七十公里,凭两条腿走路,更是漫长。从早晨走到晚上,渴了喝点河水,饿了只有硬扛着。作为一个小知识分子,爸爸不好意思向人家乞食,在走过一个村落,向路边的村民讨水喝时,村里有个老大妈看他饿得难过,怜悯地给爸爸盛了一碗稀饭给父亲喝,让爸爸至今想起来都感激万分。

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我,小时候的伙食比起父辈们已经好得多了,但在未分田到户时,也吃过一些窝窝头的。母亲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打我记事的时候,*艰难的日子则是吃着玉米和着白面的窝窝头。那时锅里分了两种干粮:黄黄的窝窝和煮得稀稀的饭。吃饭的时候,我尽量拣窝窝吃,却觉得稀饭对我有更大的诱惑。有一段时间,家里桌上老放着蒸熟的红蓍,刚开始吃还觉得好吃,但吃久了,就让我觉得反味。那时候,奶奶会故意拿她的饭和我的红薯换着吃,她是心疼我,想让我解解馋。

后来条件越来越好,餐桌上的食物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鸡鸭鱼肉对普通百姓家庭来说,已是饭桌上常见的菜肴了。以往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和窝头如今已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了。家家户户起码一个月下一次馆子。人人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而孩子们*爱的居然是外来的快餐食品“KFC”和麦当劳。

现在,偶尔地吃一块红薯和吃一次窝窝头,竟然变成了一种**。只要回到娘家,我都会要妈妈蒸一点窝头给我解解馋。女儿也喜欢,每次蒸熟,她就会边吃边对我说:“妈妈,原来你们小时候可以天天吃这么好吃的东西呀?还说受苦呢,谁信!”我们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我戏谑女儿是晋惠帝的徒弟,也顺便给她讲了“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六十年来关于“吃”的变化,想起来便会让感叹万分。餐桌上的变化,为我们开启了美好明天的大门。现在人们不但吃饱,而且还吃好。吃,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随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力越来越强大,我们的饮食必将更为丰富多彩,谱写出更多更动人的回忆!

标签: 美食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