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出生就有心理活动,3~6岁则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开始时期,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的幼儿有较强的可塑性。
日本**儿童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其《幼儿才能开发》一书中说:“在孩子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无论怎样的孩子,其能力的幼芽都能茁壮成长。所以说,孩子能力的幼芽是大人掐掉的。”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孩子做得再差,大人也不抱怨,要不断鼓励和赞赏,并坚持不懈地帮助、引导,直到*终达到成功。
赏识的实质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哪怕孩子一百次摔倒,要相信孩子一百零一次能爬起来;哪怕孩子一千次失败了,大人仍要坚信他一千零一次能成功,这就是赏识教育。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操作赏识教育呢?
1.学会鼓励:孩子尝试做一件事没有成功,并不表示他无能,只不过他还没有掌握技巧,如果我们指责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而放弃努力。因此,要鼓励:
①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如“继续下去,你会成功的。”“老师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②多用积极性评价,如“你非常能干”、“你做得很好”、“相信你下次会成功的”等。
③重视非言语的运用。如目光、表情、姿态、动作等。事实上,教师对孩子抱有不同的态度,孩子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2.尊重差异俗话说:“十指有长短”,每个孩子在发展中必定是存在差异的。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我们在尊重幼儿*立人格的同时,必须承认在身心发展上儿童既有年龄而表现出的特殊规律,又有个性间的差异,切不可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孩子和成人之间,孩子和孩子之间在认知水平、情感倾向及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之处。
特别是家长,不可盲目地让孩子学这学那,而要从幼儿自身条件及兴趣出发,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对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教师更应注重给他们快乐和自信。
以前,我教过一个小班的男孩,胆子特别小,动手能力很差,*怕上美术课。有一次他从家里带来了几张图画,是和妈妈去动物园后画下来的,虽然画得不太好,但我还是挂在了班里的展览角上,鼓励他以后要多画画。
从那天以后,他就渐渐喜欢画画了,在家里也经常主动要求画画。妈妈说他比以前快乐了许多,声音也响亮了许多。还有一个孩子,自控能力特别差,是全园有名的“淘气包”。
对这个孩子,我尝试着去接近他,发现他的优点,并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他,及时强化他的“闪光点”,逐步改善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坏孩子”形象,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他。
在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他*感兴趣的活动是体操,于是就建议他进了体操班。通过活动对他进行控制能力、意志力、群体交往等方面的培养,一段时间后他改正了打人、扔玩具、上课不守纪律等不良习惯。
3.持之以恒,把握尺度:赏识教育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有显著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容易造成人为的失控,在情急时大声指责或讽刺孩子,从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不是说孩子犯了错误就不去批评。孩子犯了错误,应先分析错误的动机、原因,然后适当地把握批评尺度。就教师而言,从认知方式看,可把幼儿分成两种:一种是依存性的,一种是*立性的。
依存性强的幼儿,对老师的态度较敏感,教师可运用表扬激动他们学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针对性的表扬,而不是笼统、空泛的说“好”,要讲清楚好在什么地方。
而对*立性强的幼儿,教师不需要太多给予鼓励,以免降低他们的内在动机,产生骄傲情绪。因材施教是教师应把握的一个重要教育策略。
21世纪竞争激烈,充满挑战,需要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从小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是今后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赏识孩子,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在自信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