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孩子责任感要

2014-07-15来源 : 互联网

2月11日,复旦大学2009年自主招生面试开始举行。人们好奇的是,他们青睐什么样的学生?该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提出了复旦挑选学生的四大标准,**条就是社会责任感,学生应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而不是埋头读书、只关心自己、只关心书本。但是,**提醒,责任感并非招之即来——
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得好坏要先表扬
场景一:每次读完书或玩了玩具,乐乐总是乱丢一气,妈妈跟在后面一边收拾,一边唠叨“自己扔的,自己咋不整”。实在受不了妈妈的唠叨,乐乐决定自己收拾书柜和玩具箱。忙活了一个上午,她的房间整齐很多,可是,下午想和小伙伴玩过家家时,乐乐把玩具筐里的东东翻了个底朝天,才找着想要的洋娃娃。看着女儿把家弄得更乱,妈妈埋怨道:“你把图书都混放在书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图和积木、遥控车一起倒进玩具筐,当然不好找。唉!还是我来吧……”第二天,乐乐又开始乱扔图书、玩具,也**整理了。
画外音:这位妈妈用意良好,但对孩子行为的塑造却是前后矛盾。开始,妈妈的唠叨间接促使了女儿“自己扔的东西,自己有责任收拾”行为的开始;然而,妈妈却没能对女儿这种“负责任”的好行为给予赞赏、鼓励等积极的强化,反倒是,看见女儿整理杂物方法不当,还让家更乱了,先是埋怨,后又直接代为整理,*终强化了孩子“我不做,有人为我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意识。
如果你试图让孩子从整理个人小内务等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责任感,耿耀国建议,不妨先明确告诉孩子对他的期待是什么,然后把正确方法教给他。一旦孩子做了,不管好坏,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不妥的地方,再用心教授经验、方法。如此一来,能不断强化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积极行为。
孩子犯了错和他商量一个小惩罚
场景二:去年初夏,陈女士给孩子*让他买冰棍吃。谁知,放学回来,他哭丧着脸说*弄丢了,希望再给他*买一根。陈女士一口回绝:“*弄丢了,别吃冷饮了,喝凉白开吧!”
“我并不是有意惩罚儿子,而是要他明白: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带来后果,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事事都让大人为他承担责任。”陈女士解释。画外音:即使孩子犯了错,家长也不能急于惩罚,不妨先听听孩子的理由。如果孩子理由充分,责任不大,家长就不宜责备,否则,会让孩子感觉不公,对家长信任度降低,甚至混淆是非观念;如果确实错在孩子,他需要的也不是批评,而是家长的分析、指导。家长要告诉孩子错在哪儿,正确的该怎么做人,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商量出一个补救办法或不伤自尊的小惩罚。
耿耀国说,像文中的陈女士,她可以再拿*让儿子买冰棍吃,但要先和他约定一个补偿办法,比如要负责在家扫地、摆筷子等,干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些补救和惩罚能让孩子知道,自己要承担自己做任何事情或决定的后果,有助他养成负责任的态度。
大人偶尔示弱让孩子品尝责任感的快乐
场景三:刘女士带儿子到公园玩滑梯,眼看儿子玩得欢,她也痒痒了。趁人少,她也爬上滑梯,但滑下去时,却挨了个**蹲儿。“哎呀,好疼。”她表情痛苦地向儿子撒娇。小家伙飞快地爬上滑梯,当快滑下时,夸张地张开双脚撑着地,喊道:“妈妈看,这样滑,就不会挨**蹲儿了。”看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她感动地笑了。
这以后,她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当她让儿子背《三字经》时,儿子说不会背,她就说“妈妈相信你一定会背出来,妈妈现在不会了,你教妈妈吧。”这时,儿子会找出《三字经》的书,有模有样地从头开始往下背,不懂的字问妈妈。每当他背完时,总会问妈妈:“记住了吗?”
画外音:这个妈妈做得很好,通过“归因”、“移情”等方式,不断强化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和责任感。“感动地笑了”、“妈妈相信你一定会背出来”,这些表扬、鼓励的神情和话语,把孩子教妈妈滑滑梯、背《三字经》等做法归因为孩子的懂事和聪明。其实,小孩的自我认识都源自别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一旦父母认为他是个好孩子或给予了积极评价,他就会积极表现出和“好孩子”这种自我认知相匹配的行为。
另外,这位妈妈挨**蹲儿时看向儿子的痛苦表情,又激发了儿子去感受她当时痛苦的感觉,这种“移情”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也让他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有助于以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家长偶尔在孩子面前示弱,让孩子帮你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让他知道再强大的爸妈也需要他的关心和照顾,不仅能培养他对家庭的责任心,父母的及时鼓励还会让他体会到负责任带来的快乐和成就,这会激励他不断在这方面的尝试。
面对无理哭闹家长不关注不妥协
场景四:每次到朋友家做客,许女士的女儿如入无人之境,大家还没坐下,她就拿筷子开吃,当妈的感觉很没面子。于是,这次饭局前,她和女儿商量好,等大伙全部入席、开饭后,动筷子才礼貌。做得好,周末就带她逛动物园,做不到,动物园计划就泡汤。结果,女儿又一次在宴席上“失礼”。然而,到周末时,女儿却缠着许女士非去动物园不可,开始她不同意去动物园,无奈女儿眼泪涟涟,许女士心一软,妥协了。
画外音:面对孩子哭闹,家长一次次的妥协,会强化孩子用哭闹的行为去达到逃避责任或满足无理要求的意识;同时,家长一妥协,孩子就不哭了,也会不断强化家长用妥协对付孩子哭闹的行为。这两种错误的强化模式,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让孩子“自我中心”愈来愈严重。
耿耀国建议,面对孩子无理的哭闹,家长可采取漠视、不关注的态度,如果他到时还哭,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不是责骂或皮肉之苦,而是剥夺他的一些特权,比如取消他晚上看爱看的一个动画片的权利。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