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李嘉诚抢学翻身淬炼领袖

2014-07-03来源 : 互联网

李嘉诚的英文相当不错。50年前,他就拿本字典从阅读华尔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报学做生意、订阅英文《当代塑料》(ModernPlastics)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掌握**塑料潮流。以至于他现在能统领55国的投资事业,旗下的总经理尽是各国籍人士。而且,中文古书他也涉猎不少,从曾国藩家书到《论语》、《老子》。

一个12岁就被迫中断正统学校教育的人,如何在60多年未间断的自学纪律下,拥有不同格局的学识?李嘉诚对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深信不疑,他的**因此而来,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个知识主义者。

若非二次大战,故乡广东潮州被日本轰炸机侵袭,他不该只有小学学历,他们一家不需要仓皇逃到香港,变成难民。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战乱的大时代。父亲逃难至香港之前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后一届秀才,有两位伯父在**初年,跨海留洋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李家虽没有商业传统,但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受人敬重。

家学渊源,加上过目不忘的天资,李嘉诚如欲取得优异学历并非难事。但二次大战,改写了千万人的命运,像强烈龙卷风般,把家族、个人从原本赖以为生之地,狠狠地拔起来,旋转蹂躏后,抛向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李嘉诚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难至香港……

12岁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

1940年秋天,一个天未亮的凌晨,李嘉诚一家六口,开始长程迁徙。他们翻越山区,从梅县、惠州、鲨鱼涌到深圳,小心翼翼避开日军占领之地。七天后,在黑夜里抵达香港,投靠舅父。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拥而至的难民潮从内地逃至香港,李嘉诚一家人卑微如蝼蚁。兵荒马乱,小学校长是没有价值的经历,他的父亲栖居在妻舅的钟表行中,处于求学阶段的李嘉诚无法继续升学,必须做小学徒。白天,他们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在潮州虽不顶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过去了。“那时我12岁,对香港、对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人情冷暖,差异是这么大,心里很难过。那时候,可说是一夕成长。”李嘉诚回忆。

1941 年日本攻占香港,更使李嘉诚一家人在香港无立锥之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一个家被迫拆两地,更没想到的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小小李嘉诚感到自己“仿佛一瞬间被迫长大”。一个14岁的孩子,月工资只有20港元,要扛起一切。*力照顾父亲大半年,这年秋天,父亲难敌肺结核而逝。母亲与弟妹远在潮州,没有其他亲人来送别,14岁的他,*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

14岁,历经家道中落、漂流异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他日后**格局的养成,就在这一年的*变中。

孤处异乡,不懈自学……

从一本旧辞海、一本破教科书开始

孤处异乡,他不懈自学。

“别人是自学,我是‘*学’,*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

拿起破旧的教科书,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无数昏黄灯光的夜里,他摸索教学、出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直到现在,他还保持这样的习惯。“孤*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说。

他自律惊人,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武器。“没有上学对他来说是正面的,因为‘不足感’缠绕在心里,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学习能力特别高。”李嘉诚友人评论。

命运剥夺他的,他要靠自己*回来。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某天,他的工厂**亟须发信,偏偏文书请病假,**就问:“哪个人比较会写信、字写得好一点的?”四五个职员都指向李嘉诚,“叫他写,他每天都念书写字。”**望向这未满17岁的孩子,疑惑地问:“你真的懂吗?”他说:“我可以试试。”当场立即动手,写了好几封信。

信发出后,**的朋友赞不绝口,纷纷问他:“你这位先生是什么时候请的?比原本的要好。”这件事,让**对李嘉诚另眼相待,很快地把他从做杂役的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管理名表、表带等昂贵的货物进出。

“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如果没有一点文学底子,写信慢,也未必通顺,后来也得不到那个职务。那个职务让我懂得货品的进出、价格,懂得管理货品。”

其后,李嘉诚从货仓管理员,转为走街的推销员,因为业绩亮丽,18岁,他晋升为经理,19岁升为总经理,管理200名工人及20名写字楼职员,薪水则从50 港元倍增至超出家中所需许多。虽然初中仅读了初级英文就中断,但他却订阅《当代塑料》等英文塑料专门杂志,苦学查辞典,不让自己与世界塑料潮流脱节。

知识,改变命运……

订阅英文塑料杂志,嗅到创业机会

1949 年中国政权转变,李嘉诚服务的公司*大业务对象是来自内地的顾客,生意一下子跌至零数,他的**决定将这家工厂结束。长期阅读《当代塑料》,早已让他掌握趋势,看到塑料时代即将到来。超越香港本地的视野,他估计二次大战后,世界迈向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以及人口成长,势必将使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一步步扩大。所以当**结束工厂业务时,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将积蓄连同舅父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长江塑料厂”。

取名 “长江”,有自我警惕的作用。根据李嘉诚自剖,他本性好胜,日本统治香港时,街上行人少,干诺道、德辅道、皇后大道中,行人没几个。十二三岁的他,只要看到行人就想超越,养成后来走路比人快的习惯,“这是我好胜习惯使然。”他坦言。其后数年,他艰苦自学,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削瘦、安静、孤*、不与人同餐也不与人同游的古怪少年,但他观察别人,心里知道,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知识已经超越同龄者,这也让他内心隐隐感到骄傲。但

他提醒自己,骄傲必带来失败,因此他以“长江”为名,告诫自己,要如长江汇聚百川,才能细水长流。

1950 年5月1日,没有鲜花、鞭炮、来宾祝贺,长江塑料厂在西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简陋工厂里开张了,还差三个月才满22岁的李嘉诚,自信满满地对着廿几名员工演讲,宣告正式开张:“我们公司虽小,但我懂得这一行,人家懂的,我们懂更多,我们懂的,人家未必懂。一路一路,我们一定会扩大,会一路变好,你们的收入,也会一路变好!”

当年的长江塑料厂,只是香港上千家塑料厂中,毫不起眼的一家。其后,他利用专业杂志与书籍学来的知识,动手改装机器模具,一路超越竞争对手,1956年,他已经是香港*大的塑料花出口厂,被封为“塑料花大王”。

*到买股原则……

读华尔街财报,从中学商业规则

隔年,他开始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做引擎的、军火的、潜艇的,一点一点买进。他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他们的财报,研究商业规则。华尔街财报是他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他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李嘉诚强调。去年,他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提出“成功**必备条件”,特别强调**必须善用知识:“经济的竞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战争;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在 2007年3月《福布斯》富豪排行前200名的12位华人富豪中,论学历、论创业资源,就属李嘉诚*惨;但李嘉诚登上华人首富,证明学历高低与成就并无绝对关系。当我们问他,是否同意“学历无用”?他立刻回答:“不!不!这是非常艰难的,事倍、却功半。但是,我学到的东西,终身不忘。”

另一方面,自学经验也让他不迷信专家与学历。“老实说,我对许多人云亦云的表面专家所做的分析,是‘尊敬有加,心里有数’。说得通俗一点,有时大家方向都正确,耍的却是花拳绣腿,姿势又不对。”他曾私下聊起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说不少MBA是“姿势漂亮,但使不出力”。

“其实也幸运,如果我家里情况好,顺利念完大学,也不见得有什么大出息。”夜阑人静时,他脑海经常浮现,12岁到17岁是他人生*困难的期间,邻居女孩们穿漂亮制服上英文学校、学琴、学舞的身影,他曾多么羡慕她们呀!他也曾设想,如果自己一路顺利升学,现在,应该是位成功的医生。

60年从不间断……

睡前看书、对着电视节目学英语

人生的幸与不幸,一时半刻很难看得清。“忧患不一定带来智慧,但会扩大人的体验,令我们审慎客观。考验式的经历,也让我们超越既定观念与偏见的束缚。”李嘉诚语重心长地对采访团队说。

60年后的今天,他仍自学不辍,回家仍必做两项功课,一项是晚饭后,看电视学英文,一项是就寝前的阅读。“非专业书籍,我抓重点看;如果跟我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我也会把它看完。”

一本靛蓝色麻布仿古封面的演辞集,上刻六个银白色楷体字──“知识改变命运”。这本书,收纳李嘉诚历年重要演讲与文章,也为他的人生下了注脚。乍看淡然无味的六个字,却让他从当年逃难、失学的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而后成就前所未有的华商传奇。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