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个政策就成了亿万富翁

2014-07-03来源 : 互联网

宏观政策似乎枯燥而遥远,但其中却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有心人勤于思考并抓住它,或许就能改变自己的一生,将那些懒于思索的人远远抛在身后。浙商张坚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11年的商海生涯让他早已步入亿万**之列。而这一切不过源自于他思考并洞察到**宏观政策隐藏的机会,然后在其他人还没有嗅到变化的气息前就开始行动……

**桶金

思考政策选择时机逢低入市

眼前的张坚,深色毛衣内衬白衬衣,黑色休闲外套,平头。不像个生意人,却像个知识分子。他不紧不慢的调子,隐约还有机关公务员的味道。但他早于11年前下海,和其他浙商一样,思维跳跃,言语简洁,稍不留神,有可能跟不上他的思维步调。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所管理的集团公司投资的**商业楼项目遍布上海、浙江和成都。而他掘到的**桶金,却源自浙江余姚一早期不起眼的办公楼。

1996 年,他向亲朋好友筹得50万资金,参与15%股份,与其他两家公司合作用于投资房地产项目。项目定位为中小型商业办公用楼。因为受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影响下,当时全国房地产依然处于低潮期。“十年一周期,但我认为房地产业已经到了*低潮的时候,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进入,能迅速获得成功。”

而这个判断,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我已经思考了好几年,一直在研究政策走势。”在下海之前,他在当地环保局任职。始于1992年的****市场经济,让他感到周围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公司如雨后春笋冒出来,对办公楼盘的需求有增无减;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福利分房制度开始取消,住房开始商品化。而那时在当地,市场的供给还几乎为零。他断定,商业用房的需求在当地必然会急速上升。因为余姚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处于沿海经济开发的活跃地带。结果,他的**个项目让他顺利*了100万(净利润50万元)。

他乘胜追击,在当地滚动开发了五六个小型商住项目。资金扩张成了两三千万。“这个头炮项目的成功,影响了我的一生。因为它让我坚信自己能做好房地产项目,而这个项目,至少还有30—40年的发展空间。”

创业心得

想好再做在了解后*占先机

40多岁,这是男人的“**年龄段”。经过11年的积累,张坚的公司所投资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遍及了上海、浙江和成都,总投资规模近50亿元。他成功的心得是,对行业周期发展的判断以及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发现和思考。“但不要急着做决定,而是想好了再做”。

***有可能被人超越。看到他的成功,余姚的商人蜂拥进入开发商业地产。“市场毕竟有限,你的眼光不能总放在老家,而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所以,我要走出来,给自己**机会。”1999年,他走出余姚,到人生地不熟的绍兴建**个房地产项目,即绍兴柯桥内的新世纪广场,用于“中国轻纺城”的配套商业设施。虽然是亚洲*大的布料市场,但之前轻纺城还没有一个上档次的配套商业设施。此外,他从朋友那获悉,该市**也将搬迁到柯桥。“那意味着绍兴大量的资金和政策将向柯桥流动。”于是,这个规划面积超4万平方米的商业楼盘就此敲定。果不其然,此后,该地区兴建马路,路路相连;工业园增多。如今,他在柯桥的年开发量占总量的1/4左右。

他有一条成功的“金规玉律”:除了要了解宏观环境、当地发展状况外,还要知道当地的人口和消费习惯。这让他能迅速*占先机。

中国有句古话,创业容易守业难。“我现在可没想过守业,而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让公司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快”,成了他的独到秘诀。而“快”,也让他成了 “空中飞人”。如今,他在成都、上海和浙江都有三个总部,光是上海旗下就有20多家公司。而成都总部,他一个月就来一次,每次呆上两三天,公司一个月内的决策和大的商业谈判就集中在这几天。

“如此繁忙,精力顾得过来吗?”记者忍不住问。“虽然项目多,但我并不是都要亲历亲为,公司做大了,就应该学会构架一个优秀的团队,让职业经理人为你管理项目。”他说,这样才能快而不乱。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